找总结网 > 工作计划 > 单位工作计划 >

科技创新2020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

| cwl2

2020年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集聚创新要素,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一、2020年主要工作

(一)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突出特色、引领示范的工作思路,成立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编制XX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召开创新型城市建设启动大会,按照厅市会商任务要求,省科技厅主持召开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专家论证会。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分解创新型城市建设任务,强化工作考核监督,进一步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快科技与产业、人才与企业、项目与资本的无缝对接,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加快建成具有XX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大美XX建设提供强劲科技支撑。

(二)以改革创新为重点,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修订完善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制订出台《XX市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进一步扩大政策支持范围,提高支持标准,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联合媒体加大政策解读和宣传推广,扩大政策影响面,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激励效应。推进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大胆先行先试,率先在全省实施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启动实施普惠制的科技创新券制度,在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实施一批新政策,在健全政府管理服务、培育创新主体等领域出台了一批新举措,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热情。

(三)以产业发展为目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扩大科技成果源头供给,在绿色食品、煤电化工、再生资源利用等支柱产业和现代医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及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领域,科学谋划,前瞻部署,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10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22项,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近60项,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有3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3家,206家企业进入安徽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库。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和通过数均创历史新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7.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2%,两项增幅均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四)以载体建设为引领,拓展创新创业空间。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聚集创新要素,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150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现有院士工作站1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新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家,新增4家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其创新创业项目获得1900万元省专项资金扶持。组织认定62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先进技术集聚区建设,发挥技术转移示范作用,XX界首高新区创建XX国家高新区工作进展顺利,界首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临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创建,安徽XX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并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联合国内高校和知名企业,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全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4家。

(五)以协同创新为途径,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始终把引进先进技术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与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战略交流。成功举办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对接会XX分会,复旦大学与XX市人民政府共建复旦XX电子信息联合创新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与颍东区人民政府共建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工作站、中南大学与界首高新区田营产业园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中心界首分中心、上海大学与和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路灯研发等合计23个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模式,积极吸引高层次科研机构在XX建设成果转化基地,开展最新科研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研究及转化,XX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式揭牌,新松机器人联合研究院加快建设,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创新平台,阜合园区管委会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XX产业合作创新基地、与同济大学共建XX创新中心,颍东区政府与浙江大学共建技术转移工作站等有序推进。先后征集到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技术需求120多项,向企业发布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先进科技成果千余项。全年累计登记安徽省科技成果61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44亿元,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1.8亿元目标任务。

(六)以提升质量为导向,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水平。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总量13065件,发明专利申请量6244件,获授权专利4892件,均居全省第四位,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12件,居全省第七位,增幅110.7%,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20件,全省第七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4件,超额完成省政府、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任务。根据最新统计,全市专利权质押贷款120笔,融资8亿元,质押笔数和贷款金额位居全省第二位。培育认定市以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企业50家。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七)以创新服务为保障,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进厅市会商议题落实,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项目落实落地。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创新创业大赛,安徽鼎正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晋级省总决赛,获得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优秀奖3名;6家企业晋级全国行业总决赛,4家获得全国优秀奖。成功举办XX市2020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市共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9个,市级众创空间4个。新备案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7家,实现8个县市区全覆盖。积极培育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推广、科技信息等服务机构,壮大科技中介组织,提升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全市技术经济人数量达到300人。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环境,搭建了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基金总规模近20亿元。全市科技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度选派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240人,落实中央、省、市扶贫项目88个资金1298万元。

综合预计,因政策激励效应及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扎实,2020年研发投入预计增长20%以上。

二、存在主要问题

2020年,XX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创新氛围不浓。一些地方和部门创新理念树得不牢,抓得不紧,县市区创新发展不平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科技资源和创新资金缺乏、技术研发能力弱等因素影响,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快。

二是创新人才匮乏。受经济实力、人居环境、政策待遇等因素制约,一些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大师级”“领军型”人才引不来、留不住,本地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创新人才缺乏,人才问题成为影响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创新平台不强。由于历史原因,XX大企业、好企业偏少,研发机构和科研院所发展滞后,科技孵化载体层次不高,创新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四是创新投入不足。政府性创新投入总量偏小。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普遍较低,金融信贷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全市R&D经费占GDP比例只有0.75%。

三、2020年工作思路和举措

2020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部署,我国科技创新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显;安徽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做出了建设科教大省和创新型省份战略部署,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合肥滨湖科技城加快建设,全省创新氛围更加浓厚;目前我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体制活力显著增强,为科技创新的加速突破提供坚实基础。

2020年科技创新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以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主体培育、成果转化、改革创新、知识产权六大工程,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全域创新新格局。

主要预期目标: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研发投入强度提高0.1个百分点;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25项左右;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向人大报告目标增长12%以上,工作目标增长15%以上;;新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认定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以上;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00件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件左右;全年登记科技成果800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8亿元。

(一)实施产业技术提升工程。一是着力加大研发投入。落实研发投入增长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继续实施普惠制的创新券制度。健全促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协作,分类推进研发投入增长。加强研发投入工作的督查考核,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二是着力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围绕我市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领域,组织实施30项左右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究与开发项目,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瓶颈,提高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着力打造科研技术新基地。推进新松机器人联合研究院、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中心界首分中心、智能路灯研发工业物联网平台等科学研究装置。依托XX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整合相关研发资源,建立花卉种质资源活体库·样本库,建设“中国花谷”。四是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绿色化和数字化改造,不断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二)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快先进技术集聚区建设,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引领作用,重点推进XX界首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颍泉经开区更名省级高新区、安徽XX国家农业科技园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临泉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工作。全面推进大型工业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升级研发中心和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实践基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建设一批支撑我市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为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进中科院太和试验站、安徽省农科院皖北分院、安农大皖西北综合试验站等建设。

(三)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一是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行调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工作水平,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及时掌握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运营情况,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运行质量。二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扶持资金、贷款贴息、科技金融等直接和间接扶持手段,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三是继续组织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全年认定培育2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

(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一是设立运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每年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点扶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支持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二是支持产学研合作。把成果转化作为项目立项和验收的重要条件,面向高校及科研院所,遴选并立项支持一批创新度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工程化研发,持续提升科技成果成熟度。三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和技术转移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等对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进行寻找捕捉,健全支持科技创新专项运行机制,对寻找捕捉科技成果转化并产生效益的机构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鼓励大院大所在我市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大力培育高质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技术合同登记。

(五)实施创新创业提升工程。推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为初创期、早中期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检验检测、财税会计、法律政策、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引导孵化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鼓励具备一定科研基础的市场主体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支持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主体与资本、技术对接的门槛。推动“互联网+公共服务”,使更多优质资源惠及群众。继续举办全市创新创业大赛,对各类赛事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后续跟踪支持。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质量。大力推进农业“星创天地”建设,为农业创新创业搭建平台。

(六)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一是强化人才科技服务。鼓励高层次科技团队创新创业并按政策规定给予创新创业资助。选择一批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我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科技团队,以债权投入或股权投资等方式给予支持。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二是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继续鼓励和支持专利质押贷款。三是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深化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改革,优化项目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优化知识产权资助和奖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诉调对接工作。强化科技惠民,抓好科技扶贫工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3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