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我局紧抓强区放权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契机,认真开展各项经济服务工作,全力做好各项重点工作攻坚,推动新区持续保持有质量的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增长9.8%。有关情况如下:
一、2020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重大项目加速推进,项目引进取得新成效。充分发挥项目协调办公室作用,扎实推进华侨城、华星光电G11、天安云谷等重大项目,华星光电G11项目提前开工建设;华侨城光明小镇项目正式签约,8月29日举行了马拉松山湖绿道子项目开工仪式;光明天安云谷项目于11月1日正式启动开工建设。加快土地出让步伐,截至目前,共出让新型产业用地4宗,光明低轨卫星产业园项目、公益性农产品市场项目用地实现挂牌出让。加强投资推广活动,组织参加24场国内外经贸会展活动,加强与德国、以色列等国的对接,有力推介新区营商环境。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认真落实《深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促转型行动计划(2020-2020年)》,制定《光明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加快推动低端落后产能清理淘汰,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卫光生物、三利谱等一批本土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新区上市企业总数达到20家。商贸服务业持续加快发展,光明农科大观园正式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
(三)企业服务力度持续加大,促进营商环境实现新改善。会同新区有关部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牵头制定新区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全面优化新区营商环境。制定印发《光明新区科技创新发展十二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光明新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若干措施》等,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协调新区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挂点服务企业100家,并遴选了82大型企业开展“直通车”服务,将70家重点企业列入光明新区重点企业名录使其有资格配租人才房,有力促进了新区企业健康发展和工业经济稳步向好。及时了解重点外贸企业反映的诉求及问题,提供一站式外贸窗口服务。
(四)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完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评审工作,新增国高企业254家,达到614家。新区52家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已建立研发机构40家,覆盖率达到77%;新组建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1个,市级以上各类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达51个,其中国家级3个。贝特瑞、华星光电为主要参与单位的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及新型显示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列入市经信委十大创新中心,深圳市先进石墨烯研究院孵化“硅碳负极材料”等孵化项目申请深圳市石墨烯重大科技产业专项,华星光电“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产业化项目”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五)民生任务及安全生产工作稳步推进,助力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一是强力推进旧工业区综合提升,制定印发《光明新区旧工业区综合提升试点工作方案》和《光明新区关于支持旧工业区综合提升试点的若干措施》。二是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截至目前,已有5家市场完工,5家市场正在施工,后续具备相对成熟改造条件的玉律市场、根竹园市场、塘家市场、长圳市场等正加快推进。三是稳步推进31个社区三线下地工作。截至目前,8个社区正在施工,进展顺利,其余社区正按计划推进。四是扎实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回收。目前已先后2批次共计报送拟布局站点50处。根据各有关单位评审意见,共有34处站点通过评审。
(六)“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干部作风展现新形象。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作为锻炼队伍、提升作风的重要契机,突出实干,全局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一是执行力不断提升。建立完善督查督办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办法等,在OA系统设立督查督办系统,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实现“文不过夜、日清日结”。二是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召集落地项目协调会32次,协调解决80家企业建设、投产相关问题,为辖区100家重点企业提供贴身服务,共解决重点企业问题180余个,收到企业感谢信、感谢电多次。三是攻坚克难能力不断提升。我局共承担市考核新区工作3项,市与新区签订责任书3项,经济类指标任务3项,新区重点工作、民生实事及专项工作14项,各项工作按照要求有序推进。各项任务总体完成较好,省、市部署的“双到”扶贫工作也进展顺利,相关工作获得省、市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
二、2020年工作计划
2020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新区十年再出发的第一年。我局将紧紧围绕打造“产业新城、科学新城、美丽新城、幸福新城”和加快建设“质量型创新型智造强区,现代化国家化绿色城区”的工作部署,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契机,着力在引增量、优存量,补短板、促提升等方面下功夫,为新区打造全市重要区域增长极做出积极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招商引资,以增量促进跨越发展。进一步引资相关制度措施,精简重点产业项目落地环节,增强部门推进合力。针对新区规划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链薄弱环节,瞄准人工智能、石墨烯等前沿产业,瞄准高端先进重大项目,主动出击,精准招商,努力引进一批贡献大、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产业项目。
第二,创新企业服务,助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高地。深化改革创新力度,出台具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措施。进一步发挥新区产业空间、生态环境等优势,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综合配套水平,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产业创新中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将光明新区打造为我市服务最高效、管理最规范、综合成本最低的区域。
第三,超常规推动服务业发展,完善功能提升城市能级。紧抓中山大学、华侨城、华星光电等大项目建设契机,结合新区产业特点,提前谋划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门专业、网络信息、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在凤凰城、留创园等重点区域及产业园区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现代服务业机构,加快建设成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融通交汇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第四,强化创新驱动,集聚高端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紧抓“一带一路”战略契机,深入研究对接广深创新走廊建设,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着力构建各类重大基础设施,加大《光明新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若干措施》及新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在重点领域打造政策高地。高标准开展国高企业认定,全力推进技术更新改造、机器人换人、研发机构全覆盖等各项工作,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热情,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第五,盘活产业空间资源,保障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实施最严格的工业区块线管理制度,确保工业用地供应。加快光明天安云谷、招商局智慧城、华强创意文化产业园、特建发光电加速器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一批高端产业载体,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街道、社区和园区结合实际加快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专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