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存在的问题有效应对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小学品德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时展,以及人口流动,农村小学品德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亟待解决。
1.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容易照本宣科,缺乏艺术性教育。品德教育作为人的素质教育,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求真性,教师要循序引导、举一反三,真正让品德走入小学生的心扉。其次,教案和课件资源比较旧,不能及时通过社会热点或农村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最后,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教师的科研素养有待加强。品德教育需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品德教育存在的新问题,及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教师虽然平时也进行总结,但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小学品德教育专门性的研讨会和交流组织次数不够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普及不够深入。
2.缺乏可靠的实践教学基地
小学品德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更是社会教育。这就需要一定数量且可靠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农村小学生对品德的认识,践行品德要求。然而,农村地区品德教育实践基地往往离学校较远,由于交通不便、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同时,社会生活化实践的开展力度有待加强。品德社会生活化实践是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生品德素养的重要举措,能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品德的重要性,践行品德要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诸如爱国主义、革命先烈教育基地,具有远大性和崇高性,必须与日常品德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品德。当前农村小学品德教育这种社会化的实践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频率不多,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缺乏家庭教育的补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才能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当前农村小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负责照料,但是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对品德教育缺乏必要的认知,无法开展家庭品德教育。而学生父母由于进城务工,虽然有较低程度的文化知识,对品德教育有所认识,但碍于距离不能时刻进行教育,对小学生应当拥有什么样的品德也不能理解透彻,常常不能把握重点,阻碍了品德教育成效的提升。
1.加强农村小学品德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学素养
要提升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的成效,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是关键。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农村小学品德教师的继续教育。一是通过寒暑假对农村小学品德教师进行集中继续教育,重点传授小学品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应当将讲授教学与课堂情景模拟有机结合,让农村品德教师在授课时得到专家点评,及时发现授课中的不足,以针对性的改进。二是开展在线教育培训。随着农村教育教学设施的健全和电脑、手机的普及,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包括优质公开课、品德教育素材、教案、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等。三是开展多层次的小学品德教育教师研讨会和兄弟院校交流活动,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2.多渠道建设小学品德教育实践基地,增强品德教育
体验小学品德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更是社会教育,需要小学生将品德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因此加强品德教育社会实践是关键。一是继续进行革命信仰教育。这就要求对学校周边的革命先烈的事迹进行挖掘,以充实革命信仰教育。同时组织小学生到本地区比较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精选纪录片或者高质量的影视再现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是广泛加强社会生活化实践教育,通过社会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比如带领小学生深入田间采风,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不要随意丢弃垃圾,要学会带小方便袋收集垃圾。还可以带领小学生到农村养老院敬老,感受传统文化和孝顺观念等。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与家庭联动,增强家庭教育效果
教师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动,引导父母加强品德教育。首先,可借助微信、QQ等聊天工具,将父母拉入班级群。授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品德教育的宣讲,包括现代小学生品德素养、小学生品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但要注意小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和理解程度,宣讲应当通俗。其次,要经常家访。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品德动态,对学生养成的良好品德进行鼓励,对不好的习惯及时进行阻止。最后,加强重点学生的随访。有些农村小学生因为家庭原因或者社会原因,品德有待提高。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授课教师应当经常随访,探究家庭因素,及时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促使其为小学生树立好榜样。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多管齐下,协同合作,尤其需要为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购买教育设施、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引进优秀师资等。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基本要求,20xx年全乡创建县级“四好村”2个,分别为村、村;创建市级“四好村”1个,村;创建省级“四好村”1个,重石村。
(一)住上好房子。村落布局、村庄规划、民居设计科学合理,功能完善,突出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坚持“建改保’’相结合,注重“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体现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乡风美、生活美。因地制宜,建好入户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符合要求。房屋质量符合所在区域防雷防电、抗震设防标准。村民住房明亮通透,生产生活用房分区合理、布局协调。村内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问题得到全部解决,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
(二)过上好日子。有特色优势产业,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村级集体经济并能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面小康标准。适龄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低保、五保、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与城镇并轨。有硬化路、卫生室、文化室、宽带网,有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配套完善。
(三)养成好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法律、卫生、科教等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群众参与文体活动覆盖面达80%以上。乡村治理机制完善,有村民共同制定遵守的村规民约。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有村级卫生保洁员,垃圾、污水处理规范,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得到有效治理。爱护公共卫生、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养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安全生产、守时守信的好习惯。广泛开展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为重点的志愿服务活动。村民无酗酒滋事、涉毒涉赌等恶习,不参与组织,不搞封建迷信。
(四)形成好风气。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究分发挥,村“两委”团结、民主、务实、廉洁,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农村文化传承、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广泛开展,形成爱党爱国、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自力更生等文明村风。开办农民夜校,加强思想文化、科学知识、实用技术等教育和培训。自觉抵制好吃懒做、相互攀比、大操大办、低级媚俗、宗族派别等不良风气,无遗弃子女、不赡养父母、不关爱兄弟姐妹等现象。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形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治安秩序良好,无刑事案件、重大交通事故、火灾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一)改善农村住房条件
1、科学规划引领创建。科学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避险解困、地灾避险、土地整理搬迁等项目,在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根据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建改保”相结合,向“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方向发展,突出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体现生态美、庭院美、乡风美、生活美。
2、房屋功能布局合理。新建房屋做到客厅、卧室、厨房、厕所、圈舍等分区,住房明亮通透;改建房屋达到改危、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的标准;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小买部布局协调。
3、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入户有晴雨畅通的便道,农户全部完成“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有硬化的院坝;居家必备的生活用品齐金,床铺、桌椅、衣柜等能满足生活需要,有电视等部分日常家用电器;室内、室外、房前屋后有垃圾桶,垃圾池,达标相关卫生标准。
4、房屋质量安全达标。村内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房屋选址无安全隐患,主体结构牢固,房顶不漏水,符合防雷防电和抗震要求。
(二)提升农民基本素养
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广泛利用村委会宣传活动阵地,文化墙、文化广场等场所,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诚信建设、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在农民群众中获得自觉价值认同,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定期通过广播电视、下村社召开群众会、板凳会等方式,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素养,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入脑入心。
2、切实开展乡风文明巡回宣讲活动。以“农民夜校”为载体,组织专家、学者和道德模范深入农村开展“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宣讲活动;以身边事、身边人为典型,组织乡风文明宣讲队,现身说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培育美德标兵。通过宣传教育和活动的开展,改变群众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卫生习惯,从细节入手、从规范抓起,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从而有效减少大病、重病的发生率,促进农民群众身心健康,为实现全面小康、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助推动力。
3、扎实推进道德实践活动。按照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要求,组织群众修订完善、广泛宣传、积极践行好村规民约和好家风、好家规、好家训,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的作用,大力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不良习俗;反对封建迷信,远离黄赌毒,消除邻里矛盾,自觉弘扬勤劳节俭、诚信谦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乡村风尚。
4、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按照“七个一”标准大力建设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着力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整合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建好用好乡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广播,推进落实文化建设“三个一”即建好一批基层文化阵地、发掘一批本地特色文化、建好一支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不断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和渠道。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1、优化农村环境面貌。按照“摆顺、扫干净”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的要求,着力实施“三化”达标工程(卫生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美化),全面推进农村环卫设施建设。以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为重点,推动全市农村总体达到“两无一规范一干净”目标,即“村庄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道路两侧环境干净”,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村庄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和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同时,特别要做好清除“四害”(蚊子、苍蝇、蟑螂、老鼠)和农户“三改”(改厕、改水、改厨)工作,杜绝和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传播。切实解决妤农民饮水困难、饮水安全的问题。将环境治理落实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2、推进重点区域综合整治。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提升形象、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场镇周边以及乡域主要道路沿线的环境治理,全面清理生产生活垃圾,加强道路巡查管理,整顿拆除违章搭建,解决广告标牌杂乱无序、视觉污染和安全隐患等问题,把场镇周边、景区周边以及主次道路沿线打造成靓丽的风景线。
3、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结合农村实际,科学制定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分级组织评选表彰,坚持“群众创、群众评、群众选”的原则,按照“四到户三上墙”要求,即“创评标准、申报、评议、挂牌”四到户,“创评标准、评议结果、星级标牌”三上墙,公开公正、阳光透明,选出文明人、选好文明户。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让星级文明户享受各种优惠,努力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4、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挖掘农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着力树立一批“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孝老爱亲、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传承创新孝道文化,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好妯娌”评选活动,采取“家庭美德故事会、家风家规家训大家谈、设立善行义举榜”等形式,通过互评互议、互比互学,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开展“十大孝星”评选活动,以村为单位,分年度各评选出本级“十大孝星”,全乡在各村评选结果的基础上,择优表彰奖励。在评选“十大孝星”过程中,若发现有忤逆不孝的人员,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坝坝会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可以通过电视曝光、诉诸法律等方法手段进行严肃教育处理,使其改正错误行为,行孝尽孝、尊老敬老。
5、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倡导群众就近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组织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向农民传授实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帮助农民提高增收致富能力。组织文化能人、文艺体育骨干、医护人员开展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志愿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一)开展创建。各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要迅速组织宣传动员,以村为主体,对照省级“四好村”标准,开展创建活动。
(二)提出申请。按照创建目标任务安排,有创建任务的村立即组织人员,起草收集完善规范各类创建工作资料,并向乡党委提出创建申请。
(三)检查考评。半年、年底乡党委将组织力量对有创建任务的村,按照省级“四好村”创建标准,组织开展检查考评和初验。同时积极迎接配合省、市、县上的考评验收工作。
(四)社会公示。各创建任务村要将“四好村”创建工作在全村范围内进行公示,号召全村群众参与创建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以乡成立“四好村”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创建活动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各村要组建相应领导小组,对接相关工作,确保落实落地。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创建任务村“第一书记”、支部书记为“四好村”创建活动直接责任人,亲自研究、亲自安排、亲自推动、亲自检查,对本村创建活动负总责。要落实专人,细化责任,确保创建活动长期有人抓、有人管,构建起纵向到底、模向到边、整体联动的创建工作责任体系。各联系村领导和驻村干部负责督促,要参与到所联系村“四好村”创建活动工作中去。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要严肃问责。
为充分发挥“五老”队伍的教育、引导功能,满足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我市逐步建立健全了“五老”组织机构,配套设立了办公场所,制定了相关制度,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到目前全市共建立基层关工委组织855个,其中乡镇31个、村级766个、市直部门39个、企业19个,建立革命传统报告团、关爱团、科技报告团等各类关工组织171个,直接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志愿者总人数达到了1327人,担任校外辅导员的老干部达到629人,全市经常性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人员达到2076人。“五老”队伍正不断充实壮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我市是典型的农业区。目前农村人才匮乏,新型农民技术人才总量少、密度小、结构不均衡,而且技术含量较低,大部分靠勤劳致富。农村技术人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发展空间狭窄,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和进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科技在内的现代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关键措施和基础工作。我市各级关工委充分认识这一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为培育新型农民多出实招、多干实事。同时把培养新型农民方面的工作主动向党委、政府领导请示汇报,并提出工作开展的计划和方案,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关心、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使得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我们按照上级有关要求,把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齐抓共管,努力营造培养新型农民的良好环境。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一个需要通力合作、长期推进的系统工作,应该齐抓共管,分类指导,全面服务。各级关工委在农村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热爱家乡、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其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我们每年都联合市人事局在人才市场召开应届大学生座谈会,号召他们回到农村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展宏才,实现理想。同时,积极建议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先后选配了10多名本科生担任村干部。
(二)发挥专长,实施科技培训。我市有20多个乡镇关工委组织,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成立了“科技报告团”、“科技服务队”等各类科技兴农组织,针对农村青年的种养需要,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培训班,提高了许多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改变了老式种养习惯,提高了产出效率。
(三)围绕帮教农村青少年发挥作用。预防和减少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市各级关工委紧紧围绕这一具体目标,进一步强化措施,扎实有效地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一是认真做好法制宣传工作。“关爱工作团”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和特长,配合有关部门对青少年深入开展了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近几年来,共组织“五老”书写法制宣传标语4075条,做法制教育报告148场,受教育学生达16万余人次。二是建立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开展义务监督净化社会育人环境。为使农村青少年能远离网吧,避免黄、毒、赌的危害,我们逐步加大了对网吧的监管力度。将全市52处乡镇网吧,都配备上了义务监督员,制定完善了网吧监督员工作制度,进行了岗前培训,重点强调了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和工作方法,避免在监督、劝诫过程中与网吧业主或未成年人发生冲突,确保能够安全、科学的履行监督职责。三是扎实开展结对帮教活动。组织老同志跟失足青少年挂钩,结成“一联一”帮教对子,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实际困难,涌现出了一些帮教方面的好典型。如祝沟镇85岁的离休干部老党员徐林章担任学校辅导员已有20余年,先后帮助、挽救失学、失足青少年7名,深受干部群众和师生的好评。市检察院退休干部王从瑞退休不退志,以帮教失足青少年为己任,先后使10多名少年犯改邪归正。
(四)围绕未升学初中毕业生跟踪教育发挥作用
一是建立健全了组织网络。市关工委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关工委办公室有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镇(处)和市直部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全面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以平关字〔2005〕4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思想道德跟踪教育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关于未升学初中毕业生跟踪教育管理制度》,要求各级关工委发挥“五老”优势,帮助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做一个有所学、有所为、有所用的人。另外,我们还建立起了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情况档案,配套制定了相关制度,把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跟踪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基层关工委的一项基本工作,常抓不懈。
二是认真做好法制宣传工作。我们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和特长,以未升学初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广泛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政策法规,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法律意识和自律自护能力。许多关工委组织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祝沟镇关工委每逢大集就组织老同志,蹬着三轮车、打着横幅标语搞宣传;门村镇关工委还把这些政策法规编成快板,到处宣讲。
三是组织实施“牵线联手”跟踪教育活动。针对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居住分散、流动性强的特点,我们发挥村、居关工委贴近实际的优势,与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开展跟踪教育活动。对在家居住的,就经常组织“五老”上门跟他们交流思想,谈论人生,帮助他们端正生活态度;对出门在外的,就通过电话、信件、网络等方式跟他们交流感情,摸透他们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五)抓好村庄阵地建设,为青少年建全活动场所。我们要求农村关工委,在村庄搞建设时要积极建议,给青少年留出活动场所。如新河镇朱家村在建立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时,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特点,五改实施方案,建成的村科技活动中心设有少年儿童读书角、游戏室、科技制作集展室和体育场等,很适合青少年开展活动。郭家埠村委处处为少年儿童的成长着想,提出“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奋斗目标,在改造幼儿园和小学的同时,改建了村活动中心,每年暑假、寒假两个长假,村关工委成员全部靠上,村委出资聘请教师,为青少年教授绘画、乐器演奏、书法等知识,着重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农村关工委是整个关心下一代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环环相扣,才能发挥出整体效应。
(一)对农村青年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难度较大。一是农村青年流动性强,跟踪教育难度较大。许多农村青年喜欢外出打工,不愿在家务农,有的甚至常年不在家,跟他们见面的机会很少,很难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二是部分青年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表现在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和个人得失,忽视思想和道德修养,不爱学习,也不想学习,很难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农村“五老”人数少,缺少活动经费。乡镇老同志退休后一般都到城里居住,在农村居住的很少,即使有在村里居住的,不是因为自己是单职工家里有责任田,就是因为儿女有农活离不开,这种状况使他们不能及时了解农村信息,影响了基层关工委作用的发挥。再加上大部分乡镇经济情况落后,很难给老同志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因而有些活动不能广泛发动老同志积极参与,老同志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
(三)有些地方领导对发挥老同志作用认识不到位。一些乡镇领导同志认为培养新型农民是现任政府部门的事,老同志年老体弱,且已脱离工作岗位,不便于工作协调,难以发挥什么作用,因此对他们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使许多老同志驻足观望,难有作为。
(四)有些退休人员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热情不高。有些退休人员认为自己退休了就应该好好休息了,教育青少年是教师和家长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对这项工作不够关心,不够热情。
(一)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老同志跟农村青年的思想交流。对农村青年要登记造册,全面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对流动性强的农村青年,可以利用手机、电话、网络等现代媒体实施跟踪教育,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深度把握他们的思想根源,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也可利用他们回家探亲、过节等机会,主动上门交流思想,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动态等信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还可以建立社会、家长定期信息交流制度,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苗头性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组织建设,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涉老组织应高度负责,充分发挥组织职能,将居住在城区的热心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退休人员组织起来,根据他们的技能和特长成立各类报告团,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以弥补乡镇退休人员人数不足的问题。另外,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在资金、物质、场所等方面的支持,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之为人在于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毫无疑问地指明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指向性。创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
(一)农村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情况
农村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现在农村大多学生的父母在外务工,监护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其本身教育程度有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有的要同时监管几个家庭的孩子,可谓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或是俳徊于隔代教育溺爱的误区,因而针对学生进行重点关爱和教育。
(二)教育观念落后
现有部分学校虽然接受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但只是零碎的、孤立的,思想意识仍然停留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层次上,全面发展只是一句口号。
(三)缺少实践活动
缺少开展主题演讲活动,通过追忆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类似活动。环境熏陶更为匮乏,无法规范日常行为。难以开展入学教育、养成教育、爱心教育、孝心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等。少先队大队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检查评估制度,并组织学生自主管理更是形同虚设,礼仪教育开展得少,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家长也认为学校搞活动是形式,常挂于嘴边的一句话是“有那功夫不如多教几个字”。长此以往,学生也忽视了对教师劳动成果的尊重,各项活动不配合,不仅仅是受条件的制约了。因此,原本就思想较为落后,刚刚燃起的兴致与各种计划、设计全部毁于一旦。
(四)思想教育的意识较原始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促进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净化社会风气。由于我们学额少,居住分散,各校不集中,而且在校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单亲,孩子一年都见不到爸爸妈妈,这一特殊性就阻碍了积极开发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发展,孩子的教育停留在隔代的教育层面,所谓的教育不过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至于什么思想教育、行为教育完全没有,有的也是停留在“听话啊”一句话上,这能代表什么呢?
(一)重视不够,监管不力
农村小学的管理工作侧重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管理;侧重于对教学常规的管理;对小学德育工作管理仅限于工作计划列出几条,强调一下,无具体的指导意见、实施办法、督查措施、考评细则。同时对辖区小学德育工作考核监督不力,甚至于不把德育工作纳入考核评估之列,正常的业务检查、对学校的评估、对校长的考核评估、对教师的考核评估、教师的晋级评优等德育的指标体系几乎为零。
(二)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德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
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农村小学学校师资力量缺乏,一名教师要同时教几个班级的课程,更不要说什么专门的思想教育。多数村小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班主任兼课,好一些的上课情况也就是照本宣科,一节课四十分钟只用十分钟草草了事,其余时间放任自流。
(三)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村小,部分校领导和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停留于考试分数至上的思想,认为只有分数高才是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一切以分数为准,定论学生的学习。在学校,其主要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分数就是一切。
(一)上升思想,强化认识,确认思想教育的紧迫感
思想教育是提倡全面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一味地追求分数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什么人才?只会计算?只会写字?还是只会读书呢?新世纪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德在前,可见其重要性,如果没有感恩、孝道、没有自信、爱心,那样就缺失了做人的本质,因而,必须把思想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创新活动形式
以重大节日为教育契机,如:学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党的生日、教师节、国庆节等等,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参与其中,感受活动氛围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寓教于乐的效果必定大于说教的效应。
(三)加大投入,缩小差距
尽管国家在努力实施公平教育,但在一定时间内教育不平等现象是无法消除的。有些教育教学设施,在城里学校都宣布淘汰,而乡村学校还没走进课堂。师资力量更是如此,城市学校人才济济,编制多多,而乡村学校却师资匮乏,优秀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身为工作在村小一线的教师,一方面要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力量,吃苦在前,不追求利禄,接受现代教育信息,让城里孩子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缩小日益拉大的城乡教育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教育。
(四)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都欠缺,对一些抽象的道理根本就没有概念。对教师讲的事情总感觉很遥远,与自己无关,常常是上课讲,下课忘。因此,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抓住身边的人和事。从他们熟悉的人和事说起,就事论事,因势利导,从而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另外,生活条件的不同、待人接物的不同、身边人影响的不同,致使学生自身思想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来自不同村屯,所见所闻自然不同,一时间想完全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就是纸上谈兵,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榜样,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内心接受,真正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其原因是什么等等,切勿命令式教育。
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以德育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本文对于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德育工作的内涵,从而抓好小学德育工作,创造“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让文明沉淀成人格”,促进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1]。
小学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小学德育工作的的目标是保证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但是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仍处于弱势位置,为了做到达到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应该对了解小学德育的内涵与意义。
1、小学德育工作的内涵。
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是根据国家、学校的有关要求进行德育工作,为了达到小学的德育的目标,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方式进行小学德育的教育,通过有效的进行教育者品德,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够得到提高。通过小学的德育工作,使学生的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行为得到规范,从而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符合教育的要求。小学德育工作包括许多内容,主要是包括道德的教育、道德的领悟以及道德的行为教育,通过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等正确的道德教育,为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2、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小学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具有较高国民素质的未来人才打下基础,小学教育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能够接触外界,从蒙昧的幼儿状态到具有世界观相对固定的青年时期的过渡阶段,因此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是成长发展的基础阶段,可塑性极强,如果忽视小学的德育工作,可能对学生的未来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2]。
1、德育目标不明确。
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是以国家、地区的规范与标准而进行的德育教育,但是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并没有具体的专门针对农村小学德育的规范与标准,当前的德育教育目标与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存在差距,导致相应的德育目标与小学认识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的农村小学德育目标不明确,导致德育教育工作无法与农村小学的实践向结合,从而影响德育教育效果。
2、德育要求成人化。
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小学生的要求过于成人化,忽视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成人化的德育工作主要的表现是将学生的缺点扩大化,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当做是道德问题,从而不能够正确认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影响了德育效果。
3、德育方式简单化。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通常采取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且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采用相对粗暴简单的方式进行教育。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农村小学家长与学校的协同工作不到位,而且农村家长的教育素质不高,因此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导致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关系比同期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4、德育渠道单一化。
当前的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通过引发学生的主动性而达到德育的目标,但是当前的德育渠道单一化,德育方式不能够满足小学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灌输式的教育,从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了德育效果[3]。
1、注重师德建设。
为了做好德育工作,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教师需要做好提升自身修养,通过自身的修养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保证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道德思量与道德行为。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在德育工作中应该重视师德教育,通过提升教师素养与道德修养,从而调动教师积极性,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2、整合德育资源,抓好德育管理。
小学的德育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应该最大限度的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联合成为一个主体,从而保障德育工作的进行。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需要了解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注重配合与协调,从而保障德育工作的进行。在德育工作中,实行全员管理,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3、尊重学生。
尊重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做好德育工作,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德育工作中关爱学生、理解学生,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德育。
4、发挥班主任作用。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额实施者,是链接德育资源的关键环节,为了做好德育工作,应该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从而引导班级学生的道德教育。为了保证德育工作,应该以班级为核心进行道德教育,班级制度是在班集体实际的基础上,建立在民主、自愿原则上的制度,需要班级全体遵照进行。对于班级的管理活动而言,班级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够保障学生行为符合规范,促进德育工作的进行。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做好个案总结以及是完善班级管理,促进班级进步的必需。尤其在小学阶段,为了能够全面认识学生,保障教学与管理工作满足学生的需求,班主任应该做好总结工作,不断的总结自身的不足,从而为完善班主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班主任身为学生的领导者、组织者,只有积极完善自身、清楚学生需求,才能够保证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并重,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做好个案总结以及工作总结是完善班级管理,通过了解德育教育的不足,从而制定德育工作计划,促进德育工作进行。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整合德育资源,保障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