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知识点总结归纳,欢迎阅读与收藏。
1、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1)配方法:(X±a)2=b(b≥0)注:二次项系数必须化为1
(2)公式法:aX2+bX+C=0(a≠0)确定a,b,c的值,计算b2-4ac≥0
若b2-4ac>0则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若b2-4ac=0则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若b2-4ac<0则无解
若b2-4ac≥0则用公式X=-b±√b2-4ac/2a注:必须化为一般形式
(3)分解因式法
①提公因式法:ma+mb=0→m(a+b)=0
平方差公式:a2-b2=0→(a+b)(a-b)=0
②运用公式法:
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0→(a±b)2=0
③十字相乘法
2、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对边比斜边,即sinA=a/c;
余弦(cos):邻边比斜边,即cosA=b/c;
正切(tan):对边比邻边,即tanA=a/b;
余切(cot):邻边比对边,即cotA=b/a;
3、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4、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5、两角和差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知识要领:非负数,顾名思义,就是不是负数的数,也就是零和正实数。例如:0、3.4、9/10、π(圆周率)。
非负数
非负数大于或等于0。
非负数中含有有理数和无理数。
非负数的和或积仍是非负数。
非负数的和为零,则每个非负数必等于零。
非负数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非负数为零。
非负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
常见的非负数
实数的`绝对值、实数的偶次幂、算术根等都是常见的非负数。
常见表现形式
非负数的准确数学表达是a≥0、│a│、a^2n是常见的非负数。
知识归纳:任何一个非负数乘以-1都会得到一个非正数。
连词是一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与句的虚词, 它不能独立担任句子成分而只起连接作用。连词主要可分为两类: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一、并列连词用来连接平行的词、词组和分句。并列连词连接的双方是对等的。
常有的并列连词有and,both…and(两者都),neither…nor(既不……也不……),not only…but also(不但…而且),as well as等。但如果连接的两部分意义不趋向一致,意义有转折的并列连词有:but(但是),however(然而),while (而),only (只不过)。还有表示选择关系的并列连词,如:or, either…or(或者…或者…),再有的是连接双方,互为因果,或表示前因后果的连词有:for(因为),so(所以),therefore (因此)等。
例句: She plays not only the piano, but (also)the guitar.
二、从属连词,在初中范围内常常考查引导状语从句、宾语从句的从属连词。其中有时间状语从句,常用的连接词有:when,while,as,since,before,fter,once,as soon as,until,till连接条件状语的连词有:if,unless,as long as等,而原因状语的连接词有because,since,as,now that (既然)。目的、结果、方式、比较、地点等状语从句的连接词有:so that,so…that,such…that,as…as,than,where… 它们在句子与文章中几乎无处不见。用来连接宾语从句,如:that,if,whether.例句如下:
Tom will call me as soon as he gets to Shanghai.
The meeting didnt start until everyone was there.
I want to know if she is going to see a film.
常见考法
对于连词,主要以单项选择或完形填空的形式从意义和功能(重点是意义)角度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连词的能力。在题中,要分清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转折还是并列,或是选择,在从属连词中,会给出我们一个语境,让我们判断该用哪个连词。
典型例题1:Betty didnt go to see the film yesterday ___ she was ill.
A. because B. but C. until D. If
解析:本题通过语境考查从属连词的用法。只要明白语境,分清选项中四个连词的用法,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她生病了”是“Betty昨天没有去看电影”的原因,显然,应用表示因果关系的 because .
答案:A
典型例题2:Nancy looked around, ____didnt see anybody.
A and B so C but D because
解析:这是南通的中考题,本题考查并列连词的用法。题干的意思是“向... 四周看,但是她没有看到任何人”。四个选项中but是“但是”的意思。
答案: C
误区提醒
1、neither…nor(既不……也不……),not only…but also(不但…而且),either…or(或者…或者…)连接主语,谓语动词要采用就近原则。例如:Neither you nor he is to blame.(注意:谓语动词采用就近原则,与nor后的词保持一致。)
2、because和so,but 和though不能同时用。在汉语中它们是一组关联词,经常在一起出现,但在英语中,只能用其中一个。例如:Because he got up late, so he didnt catch the bus.这句话就错了,我们要么去掉Because,要么去掉so.
初中语法知识点总结3
1. 词类: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介词、连词、感叹词、冠词。
2.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 句子结构: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
4. 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
5. 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
6. 非谓语动词: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
7. 直接和间接引语。
8. 定语从句、状语从句。
9. 比较级和最高级。
10. 虚拟语气。
11. 主谓一致。
12. 倒装句。
13. 省略句。
14. 强调句型。
15. 情态动词。
16. 介词和介词短语。
17. 连词和并列句。
18. 同位语和插入语。
19. 反意疑问句。
20. 直接和间接引语。
以上是初中英语语法的主要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和运用。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
①接触面粗糙;
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
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
(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m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
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一、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是:
①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
②开篇点题
③篇末点题(“所以、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
④概括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
①标题
②开头
③篇末
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二、论据知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剖析论据。论据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论据作用等。
②补充论据。原则:必须真实;要典型;要能证明论点
方法: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③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格式:人物(事物)+主体特征(发生发展结果)
④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
⑤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
三、重点考察文章或段落的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比喻论证:用……来比喻……,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说得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论证论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一般有立论、驳论两种。
反驳方法有三个:
①驳论点
②驳论证
③驳论据
五、议论文的段落作用:
结构加内容
开头作用:①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
②提出论点。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得出或深化论点
②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展望。
六、议论文语言的最基本特点:
准确、严密。
常见考点:修饰、限制、强调等词语的严密性、准确性的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七、开放性试题:
写读后的认识和感受。
八、引用小诗、故事的作用:
增强趣味性,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若是在开头,还有引出论题(论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