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总结网 > 热门文章 >

2023端午夏至两节相连有什么说法

| 秋腾

在夏至这一天,太阳高度最高,日照时间也最长,后劲较大,是一年中农民们最累的时段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端午夏至两节相连有什么说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2023端午夏至两节相连有什么说法

2023端午夏至两节相连有什么说法

 说法一

“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意思就是说,夏至出现在端午节前,农作物会出现减产或歉收是个灾年。这样的年景说明热的天气比较多,降雨少,农作物缺水干旱,这是灾年的预兆。尤其古代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灌溉设施,农作物全靠降水,如果没有降水,还真会减产,甚至颗粒不收出现灾年。

不过,对于现在来说,降雨少也不会出现农作物的干旱情况,已影响不了农业丰收。毕竟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降雨少,随时都可以浇水。

说法二

“夏至端午前,必定是丰年”,显然这一句和上一句正好相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夏至节气出现在端午节前,将预示着是个丰收的好年景。当然这也是农民所盼望的,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说,进入芒种节气就是梅雨季节,夏至提前到来,也预示着降水提前到来,端午节正是秋季作物苗期需要水分的时候,这对于农作物肯定有利。

说法三

“夏至端午连,旱地能行船”,显然这句俗语是说,如果两节相连,降水就会很多很大,旱地几乎可以能行船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其目的就是告诉人们,立夏节气如果遇到和端午节相连的年份,可能是个降水大的年份,要防患于未然,充分做好防涝的工作,以免受到经济损失。

其实,像这样的说法还有很多,毕竟古代在没有气象台能够做出预报的情况下,人们也只能这样够通过长期的观测来总结,以便更好地安排农事活动。不过,老一辈的说法多是因地因时而做出的总结,并不存在科学性,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大,气候条件也各有不同。再则说自然界的气候也在随着时间而变化,俗语又是应运时代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一些说法只能作以参考,尽可能地去防患于未然。

 夏至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就是夏至,公元前7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以后,北半球的白天的时间就会慢慢变短。

 夏至的习俗

  1、祭神祀祖
  夏至的时候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候,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2、”夏至“食品
  ”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样的说法。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习俗和寓意,比如在端午节期间,我们要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打午时水、洗草药、防风筝、缠五彩绳、佩香囊等等习俗,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端午节祈福平安、驱赶邪佞消灾、自然崇拜等等寓意和象征。

 端午节象征的美好寓意

  1、驱赶邪佞消灾。端午节有一项是重要的寓意,那就是避五毒驱赶邪佞消灾。所以每当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们都要挂艾草、挂菖蒲、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点艾条、黛苍术、晒百日姜、挂黄葛藤、佩香囊、栓五彩绳、佩豆娘、贴五毒图、挂钟馗像、喝雄黄酒等等,以此来化解灾劫、驱散虫蚁。

  2、自然崇拜。端午节也有着自然崇拜的寓意,这与端午节最初的来源有关。早在上古时候起,人们就对自然充满了崇敬,甚至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要祭祀龙图腾和自然,所以民间有着赛龙舟的习俗,直到今天赛龙舟依旧是端午节最主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340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