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总结网 > 应用写作 > 心得体会 >

读百年孤独的心得体会

| 梓豪

该作品不仅在拉美地区广受赞誉,更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之一,获得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对大量拉美文学作品和文学风格产生了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百年孤独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读百年孤独的心得体会

读百年孤独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

约半年的时间,总算把《百年孤独》第二遍结束了。虽说是第二遍,但仍觉得艰涩难懂。看完了全本,心里异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几分。放佛他们都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坚持到底。

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坚持着所谓的理想。或许是因为上帝不想让人们过于幸福;所以,当上帝以无边的美意创造了一切后,又会让魔鬼所破坏,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的那样,布恩迪亚家族经历着这样的一切:街上的女人会使人流血,家里的女人会生下长猪尾巴的孩子,斗鸡会让男人丧命、终身内疚,枪弹一沾手便会引发二十年的战争,冒失的事业只会将人导向失落和疯狂。当年迈的乌尔苏拉走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尔基亚德斯,这个智慧与先进的代表虽然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他预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败,为什么?

直到现在也没能明白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现人类的无奈吗?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为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也随之衰落,也带来了战争,流血,瘟疫,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微缩的世界,历经一切,还有人类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许还应该说说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旧未读懂他。我不懂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为什么要回来,过着与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拥有者何她高祖母类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终不是乌尔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无法理解的应该是他们“变态”的爱情吧,我不知道是否这样说恰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爱情还是让这个曾经辉煌但也孤独了百年的家族结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或许我无法读到书中更大的,更宏远的意义,一本书,一百个人读,会有这一百种理解。我只看到了他们极力想拥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们未能作出相应的努力,或许他们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许我们也一样,但是他们应该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读百年孤独的心得体会(精选篇2)

首先,还是大概介绍一下这本世界级的名作吧。这是一本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顶级之作,没有之一,以词会意,就是立足现实的平淡、残酷、事件,在情节、生活、人性上贴近现实,一定程度上舍弃了为大众熟知的戏剧性比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添加魔幻离奇的表现

这本书成书于1966年,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堪称不是诺贝尔文学奖为这本书增光添彩,而是这本书为诺贝尔文学奖恢复了声誉,你就说有多牛吧!当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么有名的小说,怎么就不拍成影视作品呢?看到一半我才明白,原因是:1、很难拍出来;2、拍出来没有人看,为什么?

上面两个问题可以一起回答,魔幻现实主义这种抽象的表现手法,只能是书本中以文字的展现的方式才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就像音乐会、演唱会的现场的效果是耳机与音响不可比拟的,而影视作品主要以情节、画面效果、主人翁的卓越吸引观众,这部书如果拍出来,耗资不菲不说,必定不伦不类,一方面要被看过原书的人的骂——和原著相去甚远,一方面,要被没有看过原书的人骂——不知所云,所以,这本书的题材有且只有文字表现才能达到如此卓绝的效果。

不得不承认,《百年孤独》非同寻常的表现艺术,就像梵高压抑迷乱的画作,巴赫深沉悲壮的乐曲那样,具有摄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拨通读者大脑中前所未有的神经元连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罢不能地随着作者的牵引穿越百年沧桑,阅尽马孔多那个特定时空里,个人情欲的巅峰和心灵的谷底,家族注定的兴旺和无望的衰落,社会暂时的繁荣和实质的倒退,最终看透世相,沦陷于孤独。对于我来说,这种孤独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头、一块冷漠的冰块或一坨坚硬的钢铁,能够刀枪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却具有渗透化解以柔克刚的潜质,以及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这不是我喜爱的状态。岁月的磨砺虽然也给了我的留意脏一个坚硬的外壳,但只是为了呵护内里的柔软、温暖。

我坚信,这个世界上,比马尔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这些智慧和想法表达出来,让人们喜爱看,能打动人、震撼人,甚至对读者产生更久远实质的影响,需要的是表达的艺术,而马尔克斯恰恰掌握了这门艺术。

读百年孤独的心得体会(精选篇3)

很久以后,我还是会想起合上书页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窗外正下着雨,连绵而漫长,无端的像极了马孔多的那场看不到尽头的大雨。仿佛可以让世界青藤满墙,封住里头回忆眼神明亮。它冲走了原定的考试,却冲来了不远的离别。其实本也不差着多少,但就如一叶柳片飘落湖心,寂静于无形之处,悸动于有形之所,涟漪不断,猝不及防。

枯木逢春,有时候听起来像是一个故事的开始,但有时候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故事的结束。

而这是一个开端在名为马孔多小镇,终止于一场飓风的故事。

布恩迪亚家族的先驱们驻足于南美大陆这块土地,过着光怪陆离的生活。偶有吉普赛商队寻着鸟鸣清脆误入这迷宫中的小镇,他们带来冰块,带来失眠症,带走男孩,留下预言书。形形色色,不过是所谓文明的产物。这也曾是一个未被文明问津的净土,可它后来还是有了火车内战和香蕉公司。枯枝败叶,那些腐朽的叶子萦绕在小镇的上空,最终都抵不过一场飓风卷个干净——再也不会重现大陆的马孔多,再也不会重现大陆那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

马尔克斯构建了这样一个世界,与世隔绝,遗世独立。然后看它被文明腐蚀,被孤独吞噬,去留下一卷无人能解的羊皮卷让他们去看破命运的诡谲,踽踽独行走向终结,其实,这未尝不失为一种浪漫,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孤独,而同名的却总也避不开相似的命运。当他们齐聚一堂,孤独漫延于血脉,贯穿着生死,这就是一种轮回,永无止境。没有人逃得过孤独,孤独才是真正的魔鬼。

第一个被绑在树下,最后一个被蚂蚁啃噬。这样一个跳读羊皮卷而探索到的家族让人心惊。何塞痴迷的炼金术,乌尔苏拉坚守的家族,奥雷里亚诺制后又融的小金鱼,阿玛兰妲缝过又拆的寿衣;以及永绝于世的勇气,万水千山的女王,终归于天的美人。他们各自孤独,并各自沉溺。这像一截火车,时时妄图偏离轨道后肆意狂奔,但却始终挣不开脚下规定的道路,似命运三女神纺锤上的纱线,笔直的通向……死亡。

这仅仅是流淌在美洲大陆的孤独,魔幻与现实的交融;这还是一直隐藏于世界的孤独,著书与获奖的交织。凝这八代人的世界于一本书,短短翻过的几页也许就是他们的一生。忽觉光阴荏苒,红颜转瞬枯骨,青丝蓦地华发。无关悲喜,只让人想合上书页轻轻叹一口气。

人生无根系,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已是非常身。

读百年孤独的心得体会(精选篇4)

我在阅读小说时有根据文字描写想象出对应画面的习惯,但时常会遇到无法具象化的描写,例如《百年孤独》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四十字,在不确定的现在、将来、过去切换,我无法准确想象每个时空,只能去感受。

这种习惯其实类似于电影拍摄,所有场景、演员、情节由我的大脑来设计。电影带来强烈视听冲击,让人声临其境。但文学有其独特优势,可以在电影流行的当下保持生命力。

首先是时间。小说中关于时间的安排,在电影里无法完全重现。例如文学里有一对概念: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循环时间能有田园牧歌式的效果。《百年孤独》采用循环时间。“多年以后”和“见识冰块的下午”首尾相接构成闭环,这也是《百年孤独》的整体结构,由果溯因,让家族历史不断循环,体现一个家族的整体气质。

电影多采用线性时间。虽然电影可以实现情节上的循环,但是少有人用,也许是因为时长限制。

而当涉及到同一场景的时空交错,像《百年孤独》开头,电影则不能完美重现。因为文字的时空可以仅仅存在于大脑,可以是非线性的,可以是多个时空交织。电影需要切换画面来实现时空转换,而这样便弱化了各时空的联系。

二是详略安排。

在人物和场景上的描写中,小说可以仅突出重点,避免细节,达到普遍认同。马尔克斯说:读者感到书中所写的,正是他们熟悉的人和事。书里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叔叔婶婶。如果拍成电影就毁了这一特征,因为电影不允许有普遍认同的特征。演员的脸,就成了人物的脸。他不可能是你叔,除非你叔叔长得像他。

文学里情节详略的安排也很自由,可以一笔带过几年也可以花几面来描写一秒的事。而电影,必须考虑镜头连贯性,而且时间流逝是等时的,除非运用快慢镜头,但个人感觉不如文字自然。

三是想象。

文字是人类想象的载体,电影却受限于现实。目前电影特效能力有限,例如《三体》中的四维空间、《基地》里的盖娅星球生命,电影完全无法重现。

文字的优势还有很多,文学的生命力远超人们想象,探索的道路还很长。

无论是对语文还是文学我都没有很大兴趣,我更多把它们看做一种消遣的工具。尽管如此,高二高三语文课都上得挺开心的。这篇虽然文笔不行,但是能勾起一些回忆……如今他们都是历史了。

读百年孤独的心得体会(精选篇5)

虽然我到这个年纪才第一次读《百年孤独》只能说明我阅读量的匮乏,但我侥幸觉得这也是缘分的一种:也许只有这个年纪的我,才是和它相遇的最佳节点。

仅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就确信这本书一定会是我最爱的一本书,就像奥利雷亚诺上校曾确信他对预兆的感知、乌尔苏拉确信自己会在雨季结束后死去。

我的东方眼睛被拉丁美洲的原始风情迷得七荤八素,我的死水心境被布恩迪亚们的出人意料伤得七零八碎。马尔克斯用他的想象力与经营力将我的心裹在蜂蜜与香料中反复灼烤,每一次炭火的贴近都能使我在惊痛中闻到扑鼻的香气:人物的命运总是精准地击打在我僵硬麻胀的痛点上,我时常在这样悲伤的沉迷中为其叫绝。

我爱极了这个魔法与科学并存、原始与现代交叉、魔幻与现实共融的光怪世界,一切神奇都有理可据、一切神秘都有根可循,马孔多的一切诞生于这样的魔幻中,最后又消失在这魔幻孕育的预言里。马尔克斯从未破坏这样的魔幻,吉普赛人进村普及科学时魔幻没有消失、热武器战争波及村庄时魔幻没有消失、香蕉公司入驻后我一度以为这片土地要失去它的魔力了,但一场恒恒久久没有尽头的大雨又洗净了它,魔力与末日一同回到了马孔多。感谢马尔克斯,布恩迪亚家族的消失也许是这场我最爱的幻梦里最大的悲剧,但魔幻始终没有消失,我依然拥有着这场幻梦。

我的害怕是因为我在阅读到一半时,发现这本书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我不了解拉丁美洲的历史,但我害怕马尔克斯会通过剥夺马孔多土地上的魔力而暗寓拉丁美洲的遭遇与伤痕。幸而他没有。只要他没有,这充满魔幻的土地依然是我最爱的世界,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就可以不再和拉丁美洲有关,甚至不再和马尔克斯本人有关,它只与我有关,它仅仅是我思考的灵感与幻梦,是一颗名为“孤独”与“命运”的糖果,滋味悲伤又回味无穷,我可以在细细咀嚼间进行那项我将持续一生的思考:对我自己和人生的挖掘、反思、畅想。

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与命运浑然一体,渗透在每一代布恩迪亚的呼吸举止间、家具摆件中,每一个神态、每一个物件都是孤独的象征、都是轮回的预兆与归宿。我无法分清布恩迪亚们是因命运而孤独,还是因孤独而走向了属于他们的命运。就像我依然无法看清这故事的真义,无法看清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我知晓其中的内容,但我无法解释。我在布恩迪亚们的身上看到了人类共通的孤独与命运,我看通这故事的那一天,也许是我对这迷雾世界有所见解的那一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30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