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的过程中自己会考虑到怎么让这些宝贵的经验排序才能让自己更好的记忆,这是对自己逻辑能力的一种锻炼。写心理学心得体会怎么写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心理学心得体会怎么写下载,供大家参考。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小脸胖乎乎,可说话声音比较小,别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着干,很少主动自己做什么。不过她很爱笑,每次她从我旁边经过,我就会摸摸她的小脸告诉她,你真可爱。每次这样的赞美,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动到我这里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吃饭很快,能让我带队吗?"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因此,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同时要认真学习心理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幼儿教科研,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的贡献。
有的时候比照个人经历觉得这些理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并非故弄玄虚,也越发感受了心理学的魅力。蔡老师的课堂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笑,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不仅缓解了我们在上完专业课后的压抑,还学到了不少东西。
经过对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与生活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的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对我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心理学与生活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为我们讲催眠术的蔡老师,使我终于明白了“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会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求而遇的。
虽然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带给我的收获真的很多,但我还是觉得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想去了解和领悟。如前,开始有点小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心理学专业。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因为心理学与生活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周读一本书的计划,上周是《三生三世枕上书》,这周就是《重口味心理学》,凑巧的是,这两本皆是分上下两册,虽然其他的一点儿都不沾边吧。
其实个人认为,这本心理学真的一点都不重口味,它包含了很多现代人在心理上渴望去了解的东西,文中开篇所写的自闭症,或者其后的对自己性格的“树木人格分析”,到现在人们常患的抑郁症,都有一个解读,深入浅出,刻画得非常生动,并不像一般的心理学书籍一样枯燥。
一、自闭中的天才,学习是寂寞的事情。
文中推荐影片《雨人》
首先就聊聊开篇所讲的“孤独星人”。孤独星人常会发生一些“仪式性行为”,他会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譬如每日早餐的顺序一定要是先吃面包再喝果汁等等。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智力发育迟缓,甚至不会说话,但奇特的是,看不见事物整体的他们,对于局部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不少的“孤独星人”是某一方面的奇才,譬如绘画,数学。他们从来未曾接触过画笔与纸张,却可以一目将眼中景色了然,活灵活现的刻在纸上,或是他们连乘除法都不会,却可以了解数字十二位的乘方的答案。
他们是孤独的,常人很难对他们的某些怪诞的行为进行无限度的包容,他们被划在正常交际圈之外,找不到心灵的知己,无从所属,心无归宿。而正是这样的寂寞,让他们有超乎寻常的'能力。
这就是我看这篇文章所想到的,学习,一定是一件寂寞且艰苦的事。攀爬学术的金字塔一路不知要遇到多少泥泞与荆棘,又或是诱惑,真正做好学术的人,虽不见得必然寡言,但一定都有一颗极其平静又强大的心,耐得住寂寞,抗得了苦痛,只一心沉溺于学问。
就像是文中所写的“孤独星人”,他们并不完美,但也确实存在着生命的彩虹。自闭症患者们在人生的水桶中缺失了常人所有的木板,却奇特的,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喷泉。他们拥有的“画面思维”,可以让他们看到与常人不同的色彩与画面,脑海中就像是一个万花筒,一个高速飞转的螺旋器,把他们所看见的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然后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画面思维”也就是心理学中的“联觉”,是一种感官的互通,譬如我们常人时常会有“色——温”的感知,看见红色感觉暖,而蓝色便觉得冷。
“孤独星人”所拥有的“联觉”,比起我们,要高级多了。
最喜欢的是文中结尾的一段话,作者姚尧写道:“所有的存在都不应该被轻视,所有的差异都应该被理解,缺陷、不适和疾病,未必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它们会产生出另一些发展、进化生命的形态,激发出我们远远不能预料的创造力。”
就像是“孤独星人”,他们活在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世界,但却可以创造出无数奇迹。
倘若世上所有人皆是所谓“常人”,平庸无奇,那么世界该多灰色与无趣。
二、同性恋
这段关于“孤独星人”结尾的一段话,也令我想起了另一类在社会中为多数人不理解的存在——同性恋。
无数人对他们讳莫如深,避之不及。
但同性恋之所以数万年中仍旧存在,就代表着合理,时光的洪流大浪淘沙,留下的,必当时有必要存在的东西。所有的存在都应该是需要被理解的,他们都有存在于世的理由。
而在“同志style”这篇中,作者着重为我们科普了同性恋的产生。
人的本能分为两大类:1、生或性的本能,叫力比多。2、死的本能,叫桑纳托斯。
一个人类从出生到成长大抵会经过这样几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正常度过拥有一个健全的心智。
“口唇期”也就是婴儿时期吮吸的本能,力比多停滞在这个阶段的后果是,人们在成年之后依然要依靠“口唇”来满足快感:譬如无节制的吃东西、吸烟、话痨、咬指甲……
而心理上,力比多停滞在口唇期的人会过于依赖别人,因为他们始终感觉自己还是个婴儿,需要被骄纵,被养育,被照料,希望别人替自己做决定。
“肛门期”就是孩子们通过拉臭臭来满足性欲。在这一时期,父母可以通过训练儿童排便来锻炼他们的自理和自控能力。
力比多如果停滞在这个时期,他们长大后会出现两个极端:1、很懒散,肮脏;2、洁癖,强迫和过于死板。
“性器期”。在这个时期,女孩子们会出现“恋父情结”,而男孩们则对应的会有“恋母情结”,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很好的度过,会造成一种“恋母情节冲突”在潜意识里埋下同性恋的种子。
而在文中,作者也特别提到了一种“传染”行为。即长期呆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就会不自觉被周围的人影响,“传染”,尤其是在于异性隔离的地方:监狱、军队、男子或女子寄宿学校、远洋海轮等等。
三、死神五部曲
方才我们提到了人类有两个本能:生。死。那我就顺着下去讲讲文中作者姚尧为我们描述的死亡。也是我最有共鸣的部分(本书中另外讲的“抑郁症”部分我也非常喜欢)。
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五个阶段:1、否认。2、愤怒。3、讨价还价。4、抑郁。5、接受。
也就是通俗而言,人们在得知自己即将面对死亡会不愿相信和面对,不停在各大医院就诊,确认结果,然后开始怨天尤人,觉得愤愤不平,“为什么是我?”,而后开始与上帝讨价还价,“如果你能再给我三个月的时间,我就放弃我最热爱的(唱歌,写字,游玩……)。”或是极易开始有一种信仰,宗教等。第三个阶段是一种明显的侥幸心理和逃避状态,因此,当我们发现这一切都是虚空,谁都无法解救我们的时候,我们进入“抑郁”状态。这是一种关于生死的“生死抑郁”,最后,我们或许会平静的接受。
这里我着重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生死抑郁”。它和“遭受抑郁”不同,面对“生死抑郁”的绝症患者,大多不喜倾诉,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时候,默默的守护在他身边,握握他的手,替他温柔的梳理头发,或者就安静的坐在他们身边,就是一种最大的安慰。
“死神五部曲”我几乎每一部都经历过,第一二阶段的时间较短,抑郁的时间较长。我度过了很漫长的一段抑郁的时期,在那一段时不时涌现濒死感的痛苦时光里,我开始终于慢慢接受并且承认自己得了白血病的事实,然后开始自救。
这不是一个容易度过的坎儿,我如今的从容,耗费了整整两年的光阴才终于得来。
其实对于大多数的晚期病人来说,到第五步最难的不是自己接受,是让家人接受。很多病人家属到了病人濒死的时刻,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要求医生“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抢救”,但这个时候对于病患而言,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痛苦的坚持着活着,被各种仪器折磨,只是病人家属对于即将死去的亲人的自责和愧疚的一种救赎罢了。为了平复自己内心而作出的这种行为,无异于更加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在此,想用作者文章最后的结尾作为本文的结尾:“爱是放手”,如果我们允许并帮助病人逐渐离开那些他们曾经热爱和留恋的人和事,他们也就能轻松地离开人世,尘归尘,土归土,善始善终,人生的旅程就此结束。
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南山。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如何加快我的节奏,节约我的时间。我的理解是: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存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积成大目标。
现实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下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要通过一次一次的15分钟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困难是,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下不管)。你真的是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真的必要去做吗?我会给这件事找一个合适的人去做,这样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时间!
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在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动,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行动的。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么做,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怎样才能过上最好的生活?正在蓬勃发展的积极心理学提供了很多答案:我们要善待他人,关怀他人,宽恕他人的过错,在日常生活中秉持和蔼与慈悲,以及乐观对待未来。按照这些简单的方法去做,就能让我们保持健康快乐。
世上大多数的事情都不简单,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一样。善无恒善,恶无恒恶。友善和关怀是好事,只要你善待和关怀的人值得你这么做。宽恕他人能带来满足感,除非被宽恕的人不愿弥补自己的过错。对未来保持乐观可以让你精力充沛并感到快乐,除非你是一个赌徒并相信下一盘赌局能大赢一笔。
我们已经把某些心理特质和心理状态标识为“积极”,把其余的那些标识为“消极”,但研究人员吉姆·麦克纳尔蒂和弗兰克·芬查姆认为,“心理特质和心理过程并没有积极或消极的本质;相反,心理特征促进还是破坏幸福,取决于它们在什么情境下发挥作用。”
我们如何从积极心理学中去掉积极?麦克纳尔蒂和芬查姆认为,我们不要再假设像友善这样的“积极”心理特质永远有助于增进幸福,而应深入去了解友善、关怀、宽恕或仁慈在什么时候、对谁、在什么情境下才能真正增进健康快乐。此话何解?
他们提出三个方法:
考虑情境。
为了理解心理特质和心理过程什么时候是有益的,我们需要把它们放在社会情境中进行考虑。“积极”心理特质和心理过程并非所有情况下都是积极的,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它们实际上是有害的。宽恕你的配偶可以增强你们之间的.关系,如果她的过错只是忘了关灯,而且你很清楚她对自己的疏忽感到难过。但如果她不断在你朋友面前贬低你,还从不感到后悔,那么宽恕可能就不是最好的做法了。
考虑对象。
积极心理学运动帮助心理学家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关注人类的问题去理解人类的整体状况。同样,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关注那些快乐的家伙去理解如何提升幸福感。为了解开健康快乐生活的奥秘,我们不仅要在那些最佳生活的人身上,也要在那些生活一团糟的人身上,检验心理特征的效果。有可能乐观只对某些人有益,他们拥有某些值得期盼的东西。为了搞清楚这一点,我们不仅要在拥有光明前程的大学本科生身上,也要在被诊断为四期癌症的病人身上,开展研究。
考虑时间发展。
大多数心理学研究是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测量一群人的感受)。为了了解心理特征如何影响幸福感,我们需要开展纵向研究(对同一群人在他们生命的若干不同时期进行测量)。这很重要,因为研究人员发现的在短期内有益的东西,长期来看可能是有害的。通过友善相待而不是相互批评以解决严重关系问题的夫妻,在当下报告称,他们对于夫妻关系的感觉变好了,但长期来看,他们的满意度低于那些更多相互批评的夫妻。为何如此?那些相互批评的夫妻实际上处理了他们的问题,这帮助他们改善了关系。
积极心理学运动广泛传播,让我们从心底里接受了这个运动。治疗方法、自助书籍和提升生活的应用程序正在集中推广积极心理特征,例如更加友善和宽恕。但如果像友善和宽恕这样的心理特征对于每个人而言并不一定是有益的,那么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只在它们有可能发挥作用的情境中推广它们。
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在这本书中,作者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幼儿心理学的内容。
《学前心理学》这本书告诉我,虽然学龄前幼儿年龄幼小,身心发展也不成熟,但是我们在与幼儿的相处中,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如果我们一昧地用我们的要求去要求孩子,那么只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从而更难达到我们所需达到的目标。为此,我们需要做的是为幼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发地想参与到游戏中,在快乐的气氛中幼儿才能够学到更多。
辰辰是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他对唱歌画画十分感兴趣,可唯独对益智区看都不看一眼。每当小朋友玩着益智区的游戏邀请辰辰时,辰辰就说:“哼,我才不玩呢,一点意思都没有”,然后默默地走开。对于辰辰的这种情况,我感到很着急,但是冷静下来后我开始反思: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游戏者,想要辰辰能够对益智区产生浓厚的兴趣,那是不是我可以换一种游戏规则来吸引辰辰,从而让他自主的想要去进行游戏呢?观察了一阵子,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我在益智区创设了——开心大玩家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创设吸引了包括辰辰在内的很多孩子的注意,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加入游戏。面对孩子们的好奇,我只是将玩法告诉了他们,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找伙伴进行游戏。
来到辰辰的身边,我发现辰辰正在吃力的进行游戏,看到我的到来,他立刻询问我:老师,老师,这个水果要5块钱,那名名给我了10块钱,我要给他多少钱?”我笑着说:“现在你是老板哦,要自己想一想。”辰辰十分想玩这个游戏,只能自己想,过了一会儿,他开心的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了,我要给名名5块钱,10减5等于5嘛。”辰辰从对益智区完全不感兴趣到如今能够进行游戏我觉得十分开心,也很有成就感。
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会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好的环境更会使幼儿受益颇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随时关注幼儿的发展状况,有意识的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幼儿,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更好、更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