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个世界纪录的故事之一港珠澳大桥。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港珠澳大桥》观后感感想5篇,希望大家喜欢!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一、工程概况
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_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以期于20_至20_年完成,投资超700亿元,约6年建成。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次致命的威胁。这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这座大桥需要坚固到能够抵抗强烈的撞击。这里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保证航空与桥梁的安全也是设计师们要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要考虑桥梁的阻水率,如果超过10%的阻水率,势必会造成河沙淤积,威胁航道的安全,同时未来的伶仃洋面临很可能变成一片冲积平原的危险。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氯盐”,也会大大的威胁桥梁的安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二、工程难题及解决方案
工程在施工建设中有三大难点:一是安全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二是环保问题,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三是水文环境问题,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
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水文环境最大的影响来自人工岛的建设。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此外,由于施工区域要穿过中华白海豚生态区,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
三、我的感触
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以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_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感触一:严谨认真的态度
观看影片后,对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感触二:详细周密的计划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
感触三:精诚通力的合作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四、结语
港珠澳大桥,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它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烟波浩渺的蔚蓝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三颗东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门。通过观看《港珠澳大桥》,我们知道,这根银线总长55千米,其中海底沉管隧道6700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同时,由于施工海域地处我国乃至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线,还有生态保护,台风巨浪,海水侵蚀等诸多复杂因素,都使得港珠澳大桥创下施工难度的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桥建设过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的吊装过程为焦点,纪实反映了工程的浩大与艰巨。以沉管的吊装设备为例,由于一节沉管的排水量达8万吨之巨,每一节沉管就相当于一艘巨型航母,吊装设备寻遍全球不可得,建设者们就自行研发出大国重器“振華30”,而同样的壮举还不胜枚举,大桥建设者们勇于担当,开拓创新,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拼搏精神让人震撼。
古有“零丁洋里叹零丁”,如今,一条巨龙蜿蜒天际,一桥飞架三地,沧海成坦途!雄伟璀璨的超级工程让世界发出零丁洋前零丁叹!而这悲叹到惊叹之间,是大桥建设者们十四年的时光荏苒。即有热血青年投身沙场,风雨同舟中收获爱情,孕育新生,也有中年才干倾尽风华,鬓发斑白,成就人生的华丽与辉煌;即饱含建设者历经挫折痛楚的泪水,也有他们精疲力竭的虚脱而眠和战胜千难万阻获取成功后的由衷自豪。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请接受我们崇高的敬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勤奋坚持,不畏艰难困苦,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公司争光,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20_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中国制造支起世界之最。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此外,大桥还囊括了世界首创主动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世界首创桥―岛―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难度深水无人对接的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艰苦努力。
自主创新助推攻坚克难。习近平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岛隧工程项目是港珠澳大桥工程难度最大的地方。20_年,韩国一家非常厉害的公司在主持安装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桥,当时每一节沉管安装的时候,会有56位荷兰专家从阿姆斯特丹飞到釜山给他们安装。中国考察团到釜山去考察时,向接待方提出,能不能上去看一看,被当场拒绝。于是考察团在距桥三百多米的海面上,开船用卡片机拍了几张照片。
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找到当时世界上在沉管安装领域最好的一家荷兰公司,对方开出天价1.5亿欧元(约人民币15亿人民币)。经过多次谈判,谈判员提出3亿元人民币,却遭到荷兰人拒绝,他们说:“我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你们去找上帝吧。”
被多次拒绝后,林鸣带领团队自主攻关,解决了多个世界难题,最终实现了工程设计零借鉴、安装零失误。
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科研创新可谓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题中之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在5月23日,我们人才交流中心党支部组织我们观看了《港珠澳大桥》记录片,感触很深。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都很精彩,以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后一节沉管E30 号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真实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以及施工的艰苦。这让我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油然而生一种钦佩之情。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虽然只看了短短的一集。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全长为49.968公里,主体工程海中的桥隧长35.578公里,设计时速为100公里。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一期计划于2017年完成,大桥投资超1000多亿元。2018年10月23日,是一个值得高兴和纪念的日子,港珠澳大桥开通了。
很多夫妻工默默地奉献在港珠澳大桥上,看到他们灿烂的笑容,是从内心的发出来的了,笑的那么真挚,谢谢这么多默默的奉献的工人。看到很多人默默地付出以及克服的种种困难,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畏艰难险阻,各种各样的睡姿,看到他们的辛勤付出,真的很艰辛。
因为技术原因,没有对接成功,他们默默的流泪,返航。看着一把年纪的工程师的背影,就泪流满面,工作人员真的很辛苦,感觉每次都是很认真的完成艰辛的任务,却3次无功而返,这种失落感,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到的。有的人从30多岁到40多岁,有的人是40多岁到50多岁,在这十几年中起早贪黑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看到成功的时候他们开心的像个孩子,脸上的笑容是掩饰不了的,默默的付出总会有回报的。
然而他们最终是会有成功的一天,港珠澳大桥在他们的努力下,终于建成了,在全部亮灯的那一刻,真的让全国人民都很开心。
老工程师在港珠澳大桥上跑步,这一步步都是老工程师和其他工程师的心血,这是属于中国人自己全程设计的大桥。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技术人员选择在港珠澳大桥上面拍婚纱照,这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个时刻,因为这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大桥。
参与建设的人员都很自豪,毕竟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桥,这是新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那个曾经在文天祥的“零丁洋里叹零丁”早已成为过去。烟波浩渺的零丁洋上铺架起了一条游龙似的长桥,伸向三地,同时也伸向了人们的心里,连通了三地,也连通了人们心里的距离,它将融合三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也将融合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是中国人民献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精美的礼物,在通往幸福、美好的康庄大道上,它将会续写新的辉煌。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也是中国人民献给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美的礼物,为世界桥梁史上写下绝美的华章,永载史册。
货车聚集、人流涌动——港珠澳大桥24日9时正式通车运营。当天,记者在珠海公路口岸现场看到,首批满载货物的货车快速过关,旅客出发顺畅,标志着历时九年建设而成的这座“国之重器”正式走入普通百姓生活,开启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崭新未来。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据珠海市口岸部门介绍,大桥通车后,可通行车辆包括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出租车、货运车辆、跨境私家车等。记者在现场看到,大桥实行客货分流,口岸穿梭巴士是粤港及港澳口岸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提供频密接驳服务。珠海、香港、澳门三地口岸均实行24小时通关,其中珠澳之间采取“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创新模式。此外,三地口岸均为港珠澳大桥的旅客提供多种多样的出入境交通换乘方式。
通车当天,“便利”是大桥给群众的最直观感受。记者在现场看到,有的旅客很早就抵达珠港出境大厅,希望尽早上桥体验。常年在香港居住、生活的珠海市民张贵莲特意提前一天乘船回到珠海,就是为了在大桥通车运营后,体验搭乘穿梭巴士返回香港的便利生活。她说,自己此前每次都要搭车、乘船,花费3个小时以上才能从香港回到珠海,如今大桥通车运营,她的行程已经缩短到最快两个小时以内,换乘难度也显著降低。
“港珠澳大桥开通后,我打算每周都回家一次。”她说,“这是国家的大工程,更是我们老百姓的福音。”
大桥的通车,还让粤港澳三地众多企业触摸到了市场的喜人前景。经营业务涵盖国际物流、仓储物流、代理通关等服务的稳建供应链公司市场总监李梅蕊说,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让企业极大地节约了运营成本,促使业务更好地辐射到云南、贵州等地,预计业务会有20%至30%的增长。
在当天货检区通关现场,拉载珠海公路口岸首票出口货物的香港货车司机蔡文峰满意地看到,由于采取了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红外体温检测等一系列先进设施设备和智能化通关查验系统,满载货物的车辆只需刷卡一次即可过关,耗时不到一分钟。他说,以前大桥没有开通,绕道珠江口东岸抵达西岸,通常需要近5个小时,节假日拥堵通常花费十多个小时。“现在大桥通车了,我们司机不用起早摸黑,公司可以预测物流时间,我相信珠江西岸的发展会比预想的还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