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总结网 > 工作计划 > 个人工作计划 >

科技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cwl2

2020年,XX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县(区)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的理念,紧扣市委提出的“一核两重”战略部署和“4+4+X”产业发展布局,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搭建创新平台载体为支撑,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概括起来为:“四个唯一”是:中国(XX)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XX科技广场是全省唯一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我市承办的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和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国际第三代半导体专业赛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科技部赛事。“四个率先”是:我市在全省地市中率先出台了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普惠性政策,率先出台了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政策,率先实施了科创券业务,率先设立了科技发展引导基金。“四个第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专利指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合同交易额均名列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2020年预计达到90亿元,占GDP比重将达到1.7%。

一、2020年主要工作

(一)强机制,科技工作地位更加凸出

为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快速协同。2020年8月,成立了市长担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是研究科技创新重大规划、重点项目、重要事项。同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领导小组,以及由市长任组长的“03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这些高规格的领导机构为我市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出政策,科技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2020年,新出台了《XX市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办法》、《XX市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3年)》,《XX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实施办法》,《XX市科技特派员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并对科技计划管理、创新载体建设等政策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1+N”科技政策体系。尤其是在全省地市中率先出台了《XX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实施办法》,对企业研发投入实行普惠性补助。同时,实施了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考核制度,由以前重认定、无考核转变为现在的重考核、重绩效,并加大了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载体的支持力度,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次性给予500万元补助。

(三)明导向,科技资金使用更加精准

一方面,紧扣产业安排资金。根据我市“4+4+X”产业发展布局,将市本级科技计划整合为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类计划、基地和人才计划等四个大类计划类别,科技重大专项专门针对我市四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重点研发计划针对四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四大特色优势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基地和人才计划针对所有产业。另一方面,抓住关键重点支持。为策应省政府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把企业研发投入作为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的必要条件,并对每类科技类别项目的研发经费支出都提出了刚性要求。科技重大项目要求研发经费支出不低于600万元,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要求研发经费支出不低于项目申请财政资金的4倍,其它科技计划项目要求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低于1%。

(四)强实力,企业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再创佳绩。通过政策扶持,建立高企培育库,举办培训班,尤其是在推荐申报前,组织专家对推荐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预评审,对预评审难于通过的企业进行分析并开展“一对一”业务辅导服务,认定通过率近90%。2020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49家,增幅达69.4%,占全省的比例为30%,总数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提前二年完成了“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工业四年倍增行动计划”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目标。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排名中实现了进位赶超,由第16位上升至第13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从第6位上升到第5位,同时缩小了与其他4个省会城市的差距比例。为此,市委殷书记、市长刘建洋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取得突破分别作了重要批示,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初步成型。开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工作,全市共有563家企业入国家中小企业库。我市共入榜全省“瞪羚(潜在)—独角兽(种子、潜在)”企业33家,占全省34.4%,其中: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种子独角兽企业3家,瞪羚企业20家、潜在瞪羚企业9家。我市“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标杆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初步成型。三是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普惠性政策激励作用下,我市研发投入实现了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75亿元,同比增长32.1%,占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79.41%。,同比增长9.3个百分点。

(五)搭平台,科技载体支撑更加坚实

一是中国(XX)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高标准完成建设并正式运营。中国(XX)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所有涉及到的机构编制、人事、经费、场地建设的事项都特事特办。国家知识产权局对我市举全市之力、多部门协作、分组推进的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经过6个月的建设,保护中心成为了全国第六家通过验收的保护中心,也成了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学习样板。浙江省、济南市、武汉市、天津市等6个地市来我市学习考察。自2020年10月份正式挂牌运营以来,保护中心共受理134件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80件、实用新型28件、外观设计26件。已有1件发明专利在93天内获得授权,另有5件实用新型、13件外观设计获得授权。保护中心快速审查、快速确权的功能对全国知名企业的吸引力非常大。目前,山东康美药业已落户XX,复星医药、以岭药业等企业也有入驻XX的意愿。二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显著。2020年10月,市政府出台了《XX市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办法》。该政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仅仅两个半月,哈工大机器人(XX)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山大学(XX)产业研究院已落户XX,市政府与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共建江西智能制造研究院已经签约。XX同济江铃汽车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XX材料产业研究院等项目正在推进。三是研发平台数量稳步增长。全市新增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占全省80%,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占全省50%,省级重点实验室131家,占全省77.06%,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9家,占全省32.87%,市级重点实验室7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7家。四是XX科技广场基本建成。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便捷、高效、务实的科技公共服务。2020年,在高新区租赁了一栋8600平方米的大楼用于建设XX科技广场。目前,装修工程已完成,8个公共服务平台软件已基本完成,科创券、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部分子平台已经上线运行。

(六)抓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一是“03专项”试点示范初见成效。全市已实现NB-IoT和eMTC两张网连续覆盖,4G网络实现深度覆盖。移动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旅游、交通运输及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推广不断提速和深入,成熟智能终端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智能移动终端、大数据、VR、集成电路芯片等物联网产业链,聚集相关物联网企业90余家。智慧管网、智慧照明、智慧环卫、智慧消防、智慧工地、智慧停车、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正在积极规划和稳步推进中。其中,XX县“智慧昌南”系统已基本建成,高新区智慧消防全面铺开,红谷滩新区积极推进智慧停车、VR文化旅游等应用,XX县、高新区智慧工地已开工建设14处,实现了工地高支模、工地扬尘、视频监控等实时监测。2020年我市共签约物联网项目25个,签约金额209.1亿元。二是科技金融结合更加紧密。正式启动了1.5亿元的科技发展引导母基金,吸引社会资本2.8亿元,设立了XX市青云谱创业创新投资企业基金和XX市心客梅花高新创投基金;顺利推进了“洪城科贷通”,选定了北京银行XX分行、兴业银行XX分行两家银行为第一批洪城科贷通合作银行,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分别与两家合作银行签订了科贷通业务三方合作协议;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绩效良好,为全市10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近100亿元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质押融资金额达到4150万元。三是知识产权示范成效明显。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22479件,同比增长22%,占全省26.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684件,同比增长30.9%,占全省46%;专利授权量为13040件,同比增长58.2%,占全省24.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147件,同比增长5.8%,占全省45.4%。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9.3件,同比增长1.44件,是全省的3.88倍。新建区顺利通过“江西省知识产权富民强县示范工程”建设专项验收,XX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被确定为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七)激活力,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一是创新创业活动不断丰富。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暨第三届洪城之星创新创业大赛,江西风向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获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电子信息行业总决赛获得优秀企业奖。同时,还争取到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国际第三代半导体专业赛东南赛区举办权,带动了业内创新团队、小企业融通发展。XX市科技局被评为中国第七届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单位;XX高新区管委会和XX市科技局被评为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国际第三代半导体专业赛优秀组织单位。启动了“洪城科创券”业务,以电子券的形式对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知识产权工作、技术转移等服务进行补贴,全年兑现金额达840.71万元。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818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48.31亿元,占全省技术合同登记总额42.8%,同比增长12.9%。我市办理技术合同免征增值税、所得税审定共计545项,为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共计5057.54万元。二是创新载体培育进步较大。2020年,全市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众创空间10家,新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新增市级备案“洪城众创”9家。截止2020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占全省44.44%,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23家,占全省53.49%,国家级备案星创天地13家,占全省18%;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7家,占全省31.48%,省级众创空间56家,占全省45.16%;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市级众创空间106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收入9846.99万元,同比增长26%;新增在孵企业372个,总数达1169个;孵化基金总额达15.95亿元。全市各类众创空间总收入为8.26亿元;服务人员数量为1043人,当年服务的创业团队数量为2696个,累计服务的创业团队数量为4759个。三是创新人才引育力度加大。2020年,在我市落地“洪城计划”项目26个,新认定市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5个,其中技术创新团队7个、知识创新团队8个,联合市财政局下达团队建设资金120万元。

(八)促开放,科技合作交流更加广泛

一是区域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第六届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科技合作联席会。我市与武汉市、长沙市、合肥市签订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共建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合作协议》,XX市负责建设“科技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打通中部省会城市科技信息“孤岛”。此外,我市还组织企业参加了深圳高新技术博览会、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第三届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和第十三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暨第九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等展会。其中,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参展的“E300纯电动汽车”和江西希德防务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参展的“共轴双旋翼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机”获得了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二是科技协同创新加速推进。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全市新增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体2家,总数达到13家。

(九)优服务,科技惠民工作更加深入

一是政策宣讲入园进企。5月份,以“科技活动周”为契机,局领导带队分赴各县区、开发区和园区开展了“下县区、走园区、进厂区”政策宣讲活动,将科技政策方针通过宣讲的方式带到基层、园区和企业。二是科技特派员入园进企。认定XX市科技特派员117名,总数达161名,对接服务于全市各个地方的161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基地。同时,建成6个省特派团工作站,3个省级产业技术服务基地。科技特派员全年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22个,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73个,引进新品种335个,建立示范基地3.54万亩,提供电话咨询4000余次,技术服务、技术指导1872次,技术培训达8041人次。三是业务培训入园进企。我局相继组织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训、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业务专题培训、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认定专场培训等,培训对象实现所有县区、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个”全覆盖,培训效果非常好。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完成创新型国家“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的关键之年。今年科技创新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一核两重”、“主攻产业、决战工业”和“人才强市”的战略部署,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为切入点,以创建鄱阳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以实施“5511”工程倍增计划为抓手,以打造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队伍为支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奋力推进科技工作跃上新台阶。

2020年全市科技工作目标任务是:力争市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11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9%;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总数突破1200家;力争引进培养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100名以上,高端创业人才团队20个以上;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亿元,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力争新增新型研发机构3家、新增5家以上省级研发平台。

(一)优化区域创新重大布局

按照《XX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0年)》要求,着力推进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以XX高新区为主体,突出“产业基地与科技新城”定位,围绕航空、电子信息及应用软件、精密机械制造及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进的创新聚集区。推进江西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以XX高新区为龙头,行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创新格局。加快建设XX航空科创城、中国(XX)中医药科创城、XX(国家)大学科技城以及红谷滩科创小镇,积极推动各县区创新发展。

(二)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

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有关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深入开展市级科技机制改革工作。一是实施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进一步优化市级科技计划体系,面向创新发展需求,聚焦重点,集中科技资金重点支持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推进市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目标明确、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度。研究制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政策文件,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1+N”科技政策体系,出台一系列关于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政策措施,使科技政策体系更有力地支撑我市产业发展。

(三)实施高企量质“双提升”工程

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政策,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标杆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主要采取一“优”、二“转”、三“培”的措施:一“优”是指优化科技企业发展环境。通过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强对科技企业的支持,积极落实科技企业在税收、研发费用、创新券、技术改造等方面政策支持,不断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科技企业创新积极性。二“转”是指推进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规模以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三“培”是指建立互相衔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和标杆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

(四)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认真落实好《XX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实施办法》,对企业研发投入实行普惠性补助,继续把企业研发投入作为项目申报硬性条件。同时,大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攻坚行动计划,引导科技型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力争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瓶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搭建科技创新载体平台

坚持整合创新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平台。一是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点推进哈工大机器人(XX)智能制造研究院、江西省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山大学(XX)产业研究院、XX同济江铃汽车创新研究院等建设工作,积极引进联想新视界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二是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好XX科技广场,使之成为集科研技术市场交易、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活动专业服务、科技领域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打通信息“孤岛”,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便捷、高效、务实的科技公共服务。同时,依托XX科技广场,与省科技厅共同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促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昌转移转化。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重点支持现有的“洪城众创”、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发展,充分发挥“双创”平台和载体的重要作用。推进“星创天地”试点示范建设。按照《XX市“星创天地”评定管理办法》,培育一批省级以上星创天地,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六)推进“03专项”示范工作

按照全省实现“网络、平台、应用、产业”四个领先的总体要求,扎实做好XX拓展区的各项工作。以平台、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实施四大工程,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聚焦示范应用,通过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产业进步为应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力争在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工地、智慧城市、智慧环保、智慧农业、智慧警务、智慧消防等多个领域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应用示范样板。在试点示范典型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开展移动物联网产业生态培育工程,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打造移动物联网产业集聚区。

(七)浓厚社会创新创业氛围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支持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强力推进工作机制,破解难题,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引导更多的机构、人才、资金向我市集聚。一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暨第四届“洪城之星”创新创业大赛,助力释放“民间高手”创业创新潜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与有效需求直接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举办“预见独角兽计划”线下路演活动,挖掘一批独角兽潜质企业,助力有独角兽潜质的项目发展成长为独角兽企业。二是深入推进“洪城科创券”工作。结合“洪城科创券”运行的实际,调研外地先进运行管理经验,修订完善《XX市“洪城科创券”暂行管理办法》,规范实施“洪城科创券”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降低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本。

(八)加快聚集创新创业人才

深入实施 “人才强市”战略,以激发各类创新人才活力为重点,不断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是出台聚集创新创业人才政策。策应XX人才新政实施,着眼于引进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把外国专家工作与现有“洪城计划”深度融合,做实做强“洪城计划”2.0版,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坚持引育并重,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引进和培养一批我市急需的创新人才。三是加强创业人才引进培养。以引进“高精尖缺”创业人才团队为重点,吸引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团队的“四带”人才来昌创业。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重大工程,以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创业人才团队。四是依托海外人才工作站引才。巩固与XX市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站的合作,委托10家工作站面向海外人才宣传XX人才政策,推荐海外人才来昌创新创业。协助我市赴国外举办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融合的“双招双引”洽谈会,全力为我市支柱产业发展引才、引智、引商、引资。

(九)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

按照国家第二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大市场化配置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力度,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工作。一是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出台科技金融政策支持私募股权、创业投资、金融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领域,放大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效应。二是完善科技金融供需平台。利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线上发布科技金融政策、融资机构、企业入库、金融产品等信息,线下发挥科技广场作用,组织科技型企业进行融资路演。三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品牌。落实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要求,在现有科技引导基金、科贷通、科技保险等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服务手段的基础上,丰富科技金融产品,积极探索天使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支持方式,逐步加大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力度,争取设立较大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4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