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总结网 > 应用写作 > 读书笔记 >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 新华

写读书笔记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长期坚持可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写百年孤独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这里给大家带来百年孤独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1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曾经以为是本哲学之类的书,对读过此书的人会有莫须有的敬佩。从没想到会读这样一本书,而且会一页一页的读完。费了很大力气。有时候不得不赶紧放下书,定神喝茶回到现实中来,有时候会觉得情节真是令人作呕。压抑,震撼,惶恐,叹服、惊诧,不可思议,反胃,总之是没有觉得孤独。读完小说,闭上眼睛,试图去想想总结一下获得了什么,或是像小学时候一样总结个中心思想,最终只是一无所获,或许还存留一点记忆关于梅尔基亚德斯,他的手稿或羊皮卷,又好像都被飓风抹去。

很纳闷竟然读完了。

有了这本书垫底,没见过世面的可以再也不怕看什么挪威的森林了。

对于此书,奇葩这个词用的非常准确。涵盖了所有的描述包括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以及魔幻现实主义。

有时候很多事确实很离奇,比如刚想买这本书,第二天看新闻马尔克斯逝世,果断入手。

选择版本的时候,看过很多评论,后来因为范晔版是唯一获得授权的,也就选择了该书。

读到第二代人,开始试用indetindanager,试图来画人物关系图,但软件的布局非常难用,后来还是选择了visi。人物名称好几代都要重复祖辈的名字,初看非常混乱,其实只是重复相近,还是没法和红楼梦中的人物比,在此忽然想读红楼了。跳跃的吐槽一下,总是想起南京的地铁站名,除了1和2似乎南京不愿意用更多的`数字,搞的什么南延线,什么奥体东站之类的特别混乱,去了好几次还是总坐错方向。

读后去搜哥伦比亚相关资料,饮食习惯:哥伦比亚桑德省会布加拉曼卡市人素有食蚁的特殊习惯。所以家族最后一人会被蚂蚁吃了?哥伦比亚是拉丁美洲人口第三大国,只排在巴西和墨西哥之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一场反对西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史称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拉丁美洲长期置于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之下,到十八世纪末,绝大部分地区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反帝反封建。

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

在马尔克斯创造的这个天地里,可能死神是最重要的幕后导演。但是,这位作家通过作品所流露出的感伤情绪,在令人毛骨悚然并且感到生动与真实的同时,却表现出一种生命力。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瑞典文学院当时的颁奖词。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2

《百年孤独》我并没有真正看完,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算是明白说了些什么吧。尽管深层次的体会我没有,那种深层次的共鸣也没有。但是我还是觉得我就应写点什么,一些感触,因文中人或是介绍的事带来的感触。

我喜欢一部小说,也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却必定有能然我流露追忆、思绪纷飞、共鸣,人生的、生活的、哪怕是关于看待某人或是赞同某个观点这个缘由。《百年孤独》恰好拥有这点。虽然它刻画的事一个虚构的世界,但是其中种植徽窍质档挠∩渎深刻的东西我体会不到。毕竟我经历得不多,或许真实的我看到过很多,然而没有深思,我又怎能理解。

人是矛盾的结合体,我十分赞同。因为我就是一个例子。对于《百年孤独》我觉得它扣住了我的心弦。每个人心中、脑里都有一个虚构的世界——天堂般或地狱般。《百年孤独》的曲折离奇真正让我感叹,至少我内心的虚构世界没有这么繁杂,怎能不喜欢怎能不对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肃然起敬。但是就算这么多让我沉浸的东西却也让我觉的无味,也许是因为我是个太实在的人,虚构到底是不可能的。而文中那样曲折的故事情节更让它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令我们大哭、大笑、引吭高歌和长吁长叹。但是过后,过后这些都不只是一场心灵盛宴,能留下什么但是刹那间那些情愫。于是我不得不有点厌恶它,好像我内心那般完美的世界我也只会深藏,只由于那是虚幻。

“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没看完全文或者是没看到最后。我们肯定无法理解这句先在卷首的话的含义。但是我们就应能够揣度出全文主题,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吧。看完后,确实我的推断没错。只是这如何兴、如何衰细嚼谁能明白。有时吸引读者眼球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也许只要一个悬念,一个引子,丁点儿能够揣摩却让人不敢确定的提示。

其实每个人都是布恩迪亚。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认为或是人们赞同值得谈及的经历;每个人都冲动过,做过错事,被惩罚过;每个人都曾因为一个突然迸发的奇想干过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坎坷的人生。只是它们有事情大小不痛、影响大小不同等等,同性质却质量不同而已。

对于家族这个概念,我不是很清楚。如今的社会关于家族概念早已开始淡化。我们能触及的越来越少。但是小说中的布恩迪亚这个家族却是把兴衰清晰呈现。发家也许并不需要某次奇遇,却必定有一个能干的第一人。衰败不是金银的多寡取决,只要族中人一代不如一代。这不衰败又能往哪个历史方向继续碾动车轮。

最后,文中的种种人物关系使得我十分混乱,国外的种种理念也让人无法理解。这是我想更深刻认识的阻拦,明白最终我也没有冲破。观念问题吧,有些东西改变很易,有些很难,也有很多不可能。

收笔处。我不得不评价下这部小说的结尾,充满魔幻的结尾。原先整个家族兴衰早已被一卷手稿记录,且把这个构造的世界毁灭。让人意想不到,也给我们一些关于此的联想。

那个故事中的人是故事中一卷手稿里的故事;那个故事却又只是作者手中的一卷手稿;那我们呢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是否也只是上帝那些未知手中的一卷手稿中的故事

尽管此不可能,但是看过这小说后我们又怎能没有这样的联想呢。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3

孤独的力量是可怕的。《百年孤独》书中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独中死去,他们的经历大致是相同的,在马孔多这一片土地上,没有进步,没有创新,每天重复上演同样的剧情,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注定是不快乐的。

政客们的虚伪,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不断重复着的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孔多的繁荣。因为马孔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他曾向妻子抱怨说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地过日子。”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颗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荷塞死去了,连同马孔多的文明。之后的几代人,也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导致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到最后整个马孔多就被一阵来历不明的风刮走了,从地球上消失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压抑的,因为整本书几乎没有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才发现自己是这么地害怕孤独,讨厌孤独。我们每天都生活再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我们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是不是节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仓促了?是不是该停下来,寻觅一份安静,让心灵歇歇脚?可是只有停下来才会发现,原来我们不停地往前赶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只有不停地创新,不断地进步,我们才会快乐。

当我读到: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被蚂蚁吃得只剩下一小块儿皮的儿子时,他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北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马孔多从地球上刮走了,从此这个村镇就消失了。

有什么东西在我内心深处轻轻地爆炸了,一朵一朵小小的淡白色的云朵炸开了,就像花朵不得不绽放一样。我多么希望,所有人的孤独都能消失,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热闹的&39;表象,而是一个真实的未来。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4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800字有哪些优美的语句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它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让人深思。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百年孤独800字,欢迎大家参考!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800字篇1

当我合上《百年孤独》的最后一页,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凄凉。“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当梅尔基亚德斯精准的预言变成现实,布恩迪亚家族也就此画上了句号。从兴盛到化为尘土,不过也就短短百年。几代人的努力挣扎,也摆脱不了落没的命运。

读整部作品的感觉对我而言,就象每晚听一个白胡须长者坐在神灯前,娓娓讲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昏黄的灯光,让人的心有种别样的安静。不管从美人儿蕾梅黛丝如天使般的升天,屋内已逝鬼魂的游荡还是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的战争,阿玛兰妲感情生活的波折,魔幻和现实始终交错在一起,不至于跌宕起伏,但却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般,没有一丝突兀和荒诞,却让人清醒。

其实,布恩迪亚家族所走过的历程,恰恰是和孤独斗争的过程。他们中有的怀抱着热切的理想,勇于尝试新鲜的事物;有的勤奋刻苦,孜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有的热情奔放,在感情上忠于自己的内心……不管是对学术的钻研,为理想的奋斗,还是纵情享乐,他们始终对生活富有着激情,但现实却没有让他们如愿,马孔多的保守、落后、灾难,一再地打击他们,使他们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梦想破灭之后,最终变得失望、苦闷,饱尝孤独的滋味。就象书中多次提及的死亡预言一样,命运之神早已将结局写在羊皮卷书上,谁也无法改变。

这又使我想起一篇文章,文章中写道,当婴儿从母亲温暖的子宫脱落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人生来是孤独的,是独立的个体,他会有自己的轨迹。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害怕孤独,所以人们总是迫切地想要融入到社会当中,我们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遵守社会准则,归根到底就是想被别人所认同,这样自己的心就不再孤独。其实真正到人之将死的那一刻,很多人都会感慨,自己怎么样来还是怎么样去,一如既往地孤独。再辉煌的过往也会象马孔多的飓风一样,把一切都吹散,什么也没有留下。

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部羊皮书,许多事不必强求,该来则来,该舍即舍,虽然听起来有一点无为,但又何尝不是洞彻以后的理性呢。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800字篇2

约半年的时间,总算把《百年孤独》第二遍结束了。虽说是第二遍,但仍觉得艰涩难懂。看完了全本,心里异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几分。放佛他们都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坚持到底。

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坚持着所谓的理想。或许是因为上帝不想让人们过于幸福;所以,当上帝以无边的美意创造了一切后,又会让魔鬼所破坏,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的那样,布恩迪亚家族经历着这样的一切:街上的女人会使人流血,家里的女人会生下长猪尾巴的孩子,斗鸡会让男人丧命、终身内疚,枪弹一沾手便会引发二十年的战争,冒失的事业只会将人导向失落和疯狂……当年迈的乌尔苏拉走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尔基亚德斯,这个智慧与先进的代表虽然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他预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败,为什么?

直到现在也没能明白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现人类的无奈吗?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为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也随之衰落,也带来了战争,流血,瘟疫,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微缩的世界,历经一切,还有人类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许还应该说说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旧未读懂他。我不懂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为什么要回来,过着与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拥有者何她高祖母类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终不是乌尔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无法理解的应该是他们“变态”的爱情吧,我不知道是否这样说恰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爱情还是让这个曾经辉煌但也孤独了百年的家族结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或许我无法读到书中更大的,更宏远的意义,一本书,一百个人读,会有这一百种理解。我只看到了他们极力想拥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们未能作出相应的努力,或许他们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许我们也一样,但是他们应该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800字篇3

就在最近,我读完了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最开始,我选择这本书时其实是受到了一些早期其他歌曲中出现百年孤独的字眼,所以我才去书店买了回来看。

在我刚开始读《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太深奥了,有很多地方都读不懂,而且很多事情很荒谬。这本书中的人名反复出现,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这是只有在电视剧中才会发生的。从生活实际出发,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会有。但是这些竟都写在了这本书中,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成立了一百多年的世家中,男士,叫来叫去就是叫阿卡迪奥或叫做奥雷良诺,一点新意都没有。且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这些都太奇怪了,甚至使人感到有些害怕。虽然凭借我的阅读水平还不能很好地向大家详细解释什么,但我相信我只要我再细读几遍一定能够读出一些更深的东西,只是我现在实在是没有这个能力。

人物给我印象较深的是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首先,他们叫的不一样,不像别的那么复杂,记都记死了。然后就是他们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亚第二像奥雷良诺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良诺第二则像霍·布恩蒂亚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这样的怀疑并不离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名字不一定要和性格一样嘛。这是一个深深的讽刺。然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穴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一切是命中注定的。

虽然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着波折,但这个家族仍然一代一代地承传着,并且一直传承了下去。只是最后,当家族中的男子死去时,让这个百年世家终于陷入了衰败。不过好在的是,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开窍了,因为他最终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这的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这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

即便合上手中的书,那些情节还会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地涌现出来。这本书实在让我受益匪浅,难以忘怀。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5

唯有孤独永恒。

前一段时间终于看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阳光软软地由窗户洒进来,在书页上投下斑斑光影,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在一场早已预言的飓风中消失。

幸亏是在这样的一个天气,如若是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想必还会有些后悸。

记不得是第几次拿起这本书来读,印象最深的还是开篇那句被奉为经典的表述,“多年以后,当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看冰块的那个午后。”

说实话,《百年孤独》的阅读经历绝不算轻松,一方面,简单粗暴的开篇,没有序言、没有标题、没有目录,无数个冗长而相似的名字,让人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小说的所探讨的主题——孤独,总不那么讨喜。马尔克斯又借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每一个人的孤独放大到极致。

孤独是马尔克斯笔下永恒的主题,也是刻在布恩迪亚家族血脉里的特性。任由马孔多由一个世界角落的小村落经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这份孤独都像一片乌云一样环绕在马孔多的上空。

每个人带着孤独出生,又带着孤独离开。我们的一生都在和孤独搏斗。

这本书与其说叫《百年孤独》,不如说是《抵抗孤独的一百种方法》。

老何塞·阿尔卡蒂奥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研究炼金术、研究冰块到癫狂,马孔多的居民甚至是妻子乌尔苏拉都认为他是个疯子……当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为梦想追逐拼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晚年的时候为了排遣孤独,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打造小金鱼,打造到二十五条就全部熔掉从头再来;阿玛兰坦晚年的时候每天为自己缝制殓衣,白天缝、晚上拆,直到死……又何尝不像我们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刷着朋友圈,从上刷到下,又从下刷到上?

布恩迪亚族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抵抗孤独,或许是研究羊皮卷、或许是寻欢做爱……我们又何尝不是每天给自己安排很多事情,让自己醉倒在工作的忙碌中,偶尔闲下来也用社交软件来填满时间。

然而,没有一个生命能够脱离孤独而存在,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无论是老何赛·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上校、阿玛兰坦还是乌尔苏拉……逃不开孤独的宿命,抵抗一生,仍然孤独。

如同书中结尾加泰罗尼亚智者对小奥雷里亚诺说,“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往云烟。唯有孤独永恒。”

既然孤独是生命的必然,逃避不开,不如学会享受孤独。

徐志摩说,“愿在浮世中寻一灵魂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可见“不得”才是惯常的运命。既然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那么我们就要学会与自己独处。

学会孤独,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触碰到自己。

这世上几乎所有伟大的成就,都在孤独中生长。小奥雷里亚诺也是在长久的孤独中破译了羊皮卷,也在那一刻走向自己的宿命。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也在这一场飓风中终结。

当你面对这样的一本小说,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其实没有必要纠结谁是奥雷里亚诺、谁是阿尔卡蒂奥、谁是蕾梅黛丝、谁是阿玛兰坦……因为这个家族的历史是轮回的,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孤独的运命,只管读下去,循着孤独。

你终会发现,历史在轮回,但每个人都守着属于自己的孤独。

我们都一样,孤独又坚强。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6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马尔克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本书

从年出版以来,《百年孤独》已经被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

这本书里没有一个从头到尾的故事,没有主角,甚至也说不上有主题。在这本书里,是一个故事将要结束,马上另一个故事开启,同时平行着又会有故事嵌套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主角,每个主角都有丰满的人格。人物与人物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的关系。

核心内容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其中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可以说是随着时间线推移,主角轮流当。在这部小说里,作家设定的时间框架是“百年”。不是精准的一百年,而是指一个家族完成一个兴衰周期的时间长度。

与百年这个时间框架对应,小说也设定了一个空间框架。小说中的所有故事,全都发生在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借用现在流行的漫威宇宙的说法,马尔克斯创造出了一个马孔多宇宙。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7

上学期本着练习英语的目的艰难地读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来因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来读,这样一本书,读起来感觉没有什么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叙述这个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异的想象,总是很有画面感,脑中不停地闪过一幅幅插图。在这样的想象里,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绘了太多的东西,比如数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马贡多的变化,带给人们的变化。特别是读到火车来到马贡多,带来的各种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地表演,那种文字描述的忙乱和新兴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辙。(奥运会开幕式烟囱拔地而起,旧时代的农夫被赶走那一段)

全书的内容真的很丰富,虽然我一直不喜欢一本小说带有太多的东西,但《百年孤独》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就像作者在说:“嘿,我也不想写这么多,所以我们还是一笔带过吧”,作者平静地在讲故事,却已让人浮想联翩,这些东西不是作者强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来就有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的故事。

因为前面读了两次,这样关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己经过研究发现地球是圆的,他的冒险精神和专研精神让人记忆深刻。在不知道整个故事的脉络的时候,我以为他会被隔离在文明的边缘,我就对旁的人讲,这样一个人若是在适当的环境里(和科技发展接轨的环境里),必定是科学研究之奇才。后来慢慢读下去,百味陈杂,对他最好的评价就是他死的时候有人说的那句:“我来参加国王的葬礼!”,他的确是这个孤独家族的国王。

说到孤独,叔本华说:”人生的空虚不在于人的孤独,而在于心的寂寞“,这个家族里的人似乎都是这样,辗转反侧,都没有一个人得到内心的充实(可能第四代里的蕾梅黛丝是个例外,这里我没看懂)

读这本书,我感觉不用带着主观的色彩去读,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发光的地方,但同样又没有人是完人,可怜、可悲、可敬、可叹,可是你又没有时间去感叹,作者拖着你一路小跑,于是你看他们的故事,时光在字间穿梭,这样一个人的形象会在你的心理不断地完善起来,但同时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这也许是我阅历不够的原因吧,所以说:似懂非懂,还得交给时间来琢磨。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8

在很多读者眼中,《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主义开山之作,一部被博尔赫斯誉为比《堂吉诃德》更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因为在这本书中,加西亚·马尔克斯,将他用想象力构建的名叫马孔多的奇特小镇鲜活地呈在人们面前,从一个家族传奇色彩的兴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类从洪荒到繁荣从愚昧到文明都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孤独。

家族中整整七代几十名成员,却循环往复只用五个名字命名,循环往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发孤独,时间,永远在这个家族中转着圈,一切不过是重复的轮回。每天做两条金鱼的奥雷连诺上校,做满二十五条又放回坩锅中溶化从头开始做;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死去的阿玛兰塔……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感无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离群索居,如果不选择死亡,便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然而从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来看,带来的孤独感却不尽相同,我无法完全揣测他们内心所遭受的苦楚与冷遇,不甘与绝望,这既同我的年龄与经历有关,更与某种不忍有关,我不忍去细细品尝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独,任何一个能品尝完这些孤独的人,必定忧郁至极,相反地,任何一个没有挣扎于如此生活摧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失落感的,这也是这部书不能被很多年轻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括弄的正确途径。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阅毕此书,仿佛感觉时间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抱书凝神,心犹不甘,久久无法抽离,仿佛一切,皆是时间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轮回、循环、宿命,你所能读到的,都是时间调皮的影子。一百年,一个家族的兴衰道路,铺陈着一颗颗流淌着苦痛泪水却坚强如一的心灵,若能读懂,轻轻拾起,摩挲,倾听它们柔软的诉说,那一刻你能感觉,人类历史天空中不灭的孤独光环,是无比的美丽,那是穷通天地、震烁古今的凄美,是在毁灭世界的大洪灾之后,诺亚方舟上的幸存者眼中所呈现的接天引地的绮丽彩虹。

孤独,便是永恒呈现的形态。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9

一个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于和人交际。而是学会和孤独和平相处,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成长。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摘抄:

生命中的所有灿烂,终将以孤独偿还。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又是如何铭记的。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眼即逝的现实。

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

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灯红酒绿、喧嚣繁华之后,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无论怎样借由其它的活动来抗拒逃避,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些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或是转换成现实生活中,游戏也好,电视也好,钱也好,楼盘也好: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说是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何赛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里亚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尔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丝到喜欢热闹的奥雷里亚诺第二。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的,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何赛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丽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坦;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尔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黛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上校奥雷里亚诺。

如果说百年是一种悲哀的现实,那么孤独就如同冥冥中主宰的命运。家族成员,不可避免的与孤独缠绕,可以看做是一种病,禁锢家族成员的精神,折磨人的心灵,扭曲人的行为,表现是不近人情的行为和野兽一样的情感。极端的冷酷,疯狂的纵欲。前者,可以称为奥雷里亚诺病,后者,可以称为阿卡蒂奥病。例如奥雷里亚诺上校,一个伟大的斗士与高超的工匠,却对家人与战友麻木不仁,连蕾梅黛丝之死与乌尔苏拉的教诲都无法融化他的铁石心肠,他晚年封闭在实验室里,制作小金鱼,然后融化掉,如此循环往复。与此孤僻寡合的性格相反,他的父亲何塞。阿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一个狂热,激进,生命力旺盛的人,不仅被吉普赛人弄得神魂颠倒,更在探索知识之路中走向疯狂的深渊。家族其他成员,大抵不是沉默寡欢,封闭钻研,就是性欲旺盛,尽情挥霍。这种孤独,不仅是人的悲剧,更是社会封闭隔绝,阻碍发展的诱因。

孤独不仅仅表现于人,更表现于自然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决定了孤独的特质是马贡多代表的文明难以摆脱的特征,无论是作为原始社会的马贡多,还是作为殖民地的马贡多,虽然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虽然经常受外界影响干扰,但仍然改变不了封闭落后的现状,总是处在悲哀的下坡路上。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文化经济没有独立健康发展,社会制度没有深远持久的进步。马贡多,往往任人掌控,被动挨打,外部得不到支援,内部也面临分裂。马贡多实际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被人操纵与利用。这是一种悲哀的现状,也是难以改变的现状。两次大的反抗,一次是奥雷里亚诺的内战,一次是香蕉工人的罢工,结果都失败了,而且当事人都遭遇了极其残酷的对待。奥雷里亚诺丧子,工人被屠杀抛尸。民主,自由,平等,团结,这些希望都破灭了,更可悲的是,居民似乎忘却了,只留下淡淡的血痕。马贡多宛如世界文明之洋中的一个小岛,一直处于孤立隔绝的悲哀状态,并且这种状态难以被彻底有力的打破。

“孤独”与“百年”,相辅相成,共同组成拉美的苦难史。如果说“百年”是刻骨铭心的,那么“孤独”就是令人伤感的。拉丁美洲是否真如作者结尾一样,将会承载着无尽的苦痛,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堤上出现。”《百年孤独》的结局,会是悲观的幻想,还是沉痛的现实?

叔本华的哲学认为,人生注定是无聊的,如果实现了理想,那么就会觉得无趣,如果无法实现理想,又很挫折,总是就是很郁闷无聊。解决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在宗教中寻求解脱,另一个是通过欣赏高雅艺术。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则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10

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世上有很多人都喜欢孤独,却没有人真正能承受孤独。”一开始体会这句话,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谁说这是绝对的呢?可读了《百年孤独》后,我也能略微领略这份痛彻心扉的孤独。

乌尔苏拉,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她那悲剧的孤独体现在她凄凉的晚年。她多么希望能有一个男人来继承家族,振兴家族啊!可是命运女神一次又一次令她失望,让她在丈夫的死,儿孙的不争气中咀嚼着自己对昔日辉煌怀抱的希望以及苦涩的孤独中慢慢腐烂,连一个长辈该有的尊重都不曾得到。

而阿玛兰妲与丽贝卡,却双双因那令人疯狂的爱情,一个负罪一生一个虚度一生。两个人为一个双方都中意的男子而把多年积攒的情谊统统舍弃反目成仇。可这段无果的爱情却以丽贝卡另嫁了其他人,阿玛兰妲缠上注定要伴随她一生的黑纱,蕾梅黛丝的死而告终。就好像妖精少女与堕入黑暗的国王的爱情,两人都带着“矛盾的诅咒”,越是尊重生命,越会夺走生命。如此被世界否定的两人,在冥冥之中跌跌撞撞地相遇,开始只是朋友与师生的关系,可相处越久,他们越发现自己已离不开对方。再一次扪心自问,毫无疑问地,自己已爱上对方。于是,在夕阳下,两人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心意。

可就是这一吻,夺走了原本拥有不老之身的梅比斯的生命。那个年轻的国王,再也无法体会任何情感,在孤独与空虚中游荡了四百年。爱情就是如此美好,也就是如此残忍,美丽又孤寂,让多少个时代的人奋不顾身地深陷其中无法自救。

在书的最后几章,奥雷里亚诺终于破解了家族几代人都没能破解的羊皮纸。可最令我悲伤的地方却在何塞—阿尔卡蒂奥死后,奥雷里亚诺发现他的尸体时,作者写道:“到这时奥雷利亚诺才明白自己多么爱他。”读完这句话,我的心狠狠抖动了一下,回声震的我头疼欲裂。我不明白为什么它会给我如此强烈的触动,这种共鸣就好像你一直在寻找一样东西,在心里也为它留好了位置,寻寻觅觅,终于找到它后,你近乎虔诚的将它放在特地准备的地方,那种几乎将你引向疯狂的震动。

不论是乌尔苏拉还是阿玛兰妲与丽贝卡又或是梅比斯与杰尔夫,甚至是奥雷里亚诺,以及《百年孤独》中所有的人物,当然也包括我们。都耗尽毕生在寻找一样东西,一样能够拯救自己的东西,不论最后是否找到,其过程都是无比孤独的。但,自己的孤独不一定要自己承受,有时候,有些孤独能在“情”中化解。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11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地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地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与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它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地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它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百年孤独》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但当你读完它,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12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作”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这本书记载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这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诚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的沮丧。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哀。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原因。他们的孤独并不是因为不能与人分享快乐,而是由于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可以使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而实际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落后和愚昧为伍。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独,而这样的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贡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因此,我们需要团结。从前,人的每只手都有五个兄弟——大哥(大拇指)、二哥(食指)、三哥(中指)、四弟(无名指)和五弟(小指)。他们都有各自的分工,尽职尽责团结的生活在手上。可是时间一长,他们的思想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都认为自己的本领最大。最终矛盾激化,一场不可避免的争吵发生了。大哥说:“我天天带领着你们早出晚归,辛勤的为手服务,我的本领最大。”二哥说:“你分配不均,有失职之处,出了事都是我给你顶着,我的本领最大。”三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诉:“你们都把脏活累活压在我身上,美其名曰我的身材修长体格健美。”四哥尖着嗓子插嘴道:“那是你自找的。瞧我管理的外交处,那可是顶呱呱,我的本领最大。”五弟也争吵着说自己的本领最大。他们激烈地争吵,谁也不让谁。这时,人说话了:“要不你们比比,谁能拿起地上的球,谁的本领就最大。”于是,他们争先恐后的去拿球,可不管怎么努力就是拿不起那个球。人说:“你们一起拿试试。”他们走在一起轻轻一拿,球就很轻松的拿了起来。他们终于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并不止存在于志同道合的人群当中。想要成为一个团结优秀的集体,只需要我们都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这个集体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灵的温暖。如果一个团队没有团结的精神,那么这个团队就不能称为团队,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而已。团结是成功的基石,没有团结,理所当然的,就不会有成功,这是千百年来都不会变的道理。有两头驴,被同一根绳栓住了,他们的两边各有一堆草。它们相互背对着,各去吃自己这边的草。可是绳子不够长,两头驴吃不到各自方向的那堆草。经过思考,它们共同协作,先吃一边的草再吃另一堆。它们能看到共同的利益而进行协作,如果它们互不相让,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将谁也吃不到草。由此可见,团结必不可少。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团结在一起,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精彩、和谐。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13

1、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2、“爱情是瘟疫!

3、“如果一定要当什么,我当自由派,”他答道,“因为保守派净是些骗子。”

4、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5、“奥雷里亚诺,”他悲伤地敲下发报键,“马孔多在下雨。”

“留神你的心,奥雷里亚诺,”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对他说,“你正在活活腐烂。”

自从那个遥远的午后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他唯一的快乐时光就是在金银器作坊里打造小金鱼的时刻。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

6、如果那个时期还有谁能做到与世无争,那便是日渐衰老,约略懂得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

7、这列无辜的黄色火车注定要为马孔多带来无数疑窦与明证,无数甜蜜与不幸,无数变化、灾难与怀念。

8、“妈的!”她叫了一声。

阿玛兰妲正要把衣服收进箱子,以为她被蝎子蜇了。

“在哪儿?”她警觉地问道。

“什么?”

“虫子!”阿玛兰妲解释道。

乌尔苏拉伸出一根手指指向心脏部位。

“这儿。”她回答。

那个紧锁的房间,一度指引过家中精神生活的方向,从此以后遂被称为“便盆室”。

他紧紧封闭起自己的内心,家人最后就权当他已不在人世。

他第一次有意落入怀旧的陷阱,仿佛回到了吉卜赛人到来时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神奇下午。

9、乌尔苏拉知道布恩迪亚家的人都是无疾而终,并不怀疑阿玛兰妲的死亡预感。

10、

费尔南达不禁暗自担心他会不会也染上了且造且毁、且毁且造的恶习,就如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做小金鱼、阿玛兰妲缝扣子做寿衣、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读羊皮卷、乌尔苏拉追忆往事那样。

11、暴雨过后的情形便是如此。人们一派懈怠,而遗忘却日益贪婪,无情地吞噬一点一滴的记忆。

奥雷里亚诺第二旧日的酒肉朋友在棺材上摆放了花圈,花圈的紫色缎带上写着一句悼词:让一让,母牛们,生命短暂啊。

12、然而漫长的囚禁、对外界的陌生,以及顺从的习惯,早已使他心中反抗的种子干枯。

13、“凡事皆可知。”

对她而言,布恩迪亚家男人的心里没有看不穿的秘密,因为一个世纪的牌戏与阅历已经教会她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

14、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著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

神甫用怜悯的目光打量着他。“噢,孩子,”他叹息道,“对我来说,只要能确定你我在这一刻的存在就够了。”

15、奥雷里亚诺为避免在熟知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又跳过十一页,开始破译他正度过的这一刻,译出的内容恰是他当下的经历,预言他正在破解羊皮卷的最后一页,宛如他正在会言语的镜中照影。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14

上个周末,最终在北京炎热潮湿的桑拿天气里,读完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本书对于中国文学爱好者并不陌生,中国现今中年一代的著名作家几乎都多少受到了马尔克斯思想或者创作手法的影响。但很坦白讲,我是受到了早期一些其他文学或歌曲中出现的百年孤独字眼,到最近媒体大肆报道的中国如何费劲周折最终拿到马尔克斯版权的影响,才决定要捧起这本厚厚的巨著。

看最初部分时,觉得有点《指环王》的魔幻和不知所云。

中段看完一些网上的简单介绍后,改换了视角,从魔幻中剥离出现实的故事主线,最终隐约捕捉到了作者魔幻现实主义笔触下想要表达的对残酷现实的悲呛。

尾段读完,唏嘘感叹,下定决心必须要写篇读后感,表达我的震撼和对孤独的全新理解。

等到真要下笔了,才发现应对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实在无从下笔。是的,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巨著,或者它就是史诗本身。应对它,我感觉自我渺小得根本没有资格来描述自我的读后感。作者驾驭文字的本事,讲故事的手法,丰富但绝不华丽的细节描述,天马深空却从不脱离主题主线的想象,让提笔想写读后感的我,不仅仅悲从中来。

也许我眼界太浅,但在我这一亩三分地上,我只能做出结论:马尔克斯,绝非人类。

《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资料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作者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经过描述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书最离奇的地方是在于它的叙事手法非同一般,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仿佛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一齐从一个起点开始,经历百年后,又回到了命运的原点。整个小说纵贯百年历史构建虚拟创造出小镇马孔多的布恩蒂亚家族7代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男男女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拉丁美洲民族革命运动大背景下,无法逃脱直接或间接地被孤独所折磨至死的命运结局。在个人命运的背后,我猜测作者是想揭示这样一个主题:在殖民统治时期的革命潜流,会因为人的孤独、封闭逐渐落后而消亡。

那个想象中的百年老宅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马孔多的布恩蒂亚家族老宅,虽然时不时会被作者天马行空地扯到欧洲啊亚洲啊某些地方,但故事的主线永远都不会离开这座老宅,尤其是故事的后半部分,让我在阅读字里行间时眼前很自然就构成了一幅关于这座老宅的想象图。老宅的兴建、逐渐破旧、最终宅基地被莫名而来的大风连根拔起,都随同着这个家族的血脉萎缩或者扩张而起伏不断,与家族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齐。

小说描述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一样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马尔克斯企图经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我们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我被马尔克斯引入到完全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仅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我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深刻得让我觉得血淋淋,对,就是血淋淋。

家族的每个人最终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齐来,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乌尔苏拉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我和自我仇视了一生的女人——丽贝卡的裹尸布。丽贝卡后半辈子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如干尸般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我的实验室里做起了小金鱼可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再重做,从他开始在这个家族的很多男女身上深深烙下了“做了毁,毁了做”的命运轮回印记,甚至包括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取名字时都是用先辈的姓或名组合在一齐,给我阅读时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障碍,总觉得这是上一个已经过世的人物重新复活,或许这就是马尔克斯想要的效果。这象征着他父亲所开创的马孔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正如前面所述,一开始我能一向捧着这本大部头看很长时间,纯粹是被他似真似幻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所吸引,因为类似于指环王这样的都是我的大爱。但看到中间时,最终明白马尔克斯其实是在用一种魔幻的手法描述残酷无比的现实轮回,从中间部分开始,“孤独”的主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并在结尾处以华丽夸张的方式显现出来。当布恩蒂亚家族最终一个血脉奥雷良诺破译到吉普赛人那本寓言整个家族命运的羊皮书的最终一页,企图从最终一页中发现自我命运终结形式时,此刻大风起兮,整个老宅正在被风暴连根拔起,于是奥雷良诺最终明白自我不用再破译那一页关于自身命运的羊皮纸,因为命运的终结已经到来。

看完这本书,我很急切地想要找到一个人,倾诉我看完这本书的心境和震撼。刚好同事中有一个书虫,他在大学里看过,但他告诉我:他是用魔幻小说的视角去看完的。我劝诫他在大学毕业很多年后其实能够再重新看一次,因为名著的魅力就是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礼后,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会随着读者自身的阅历不断增长视角不断改变,而呈现出多维甚至大相径庭的色彩。有时候,你能从中读到作者本没想过要表达却被你所捕捉到的哲理。

唉,我的那个梦想中的新家,那个新家中我最期待的属于我自我的书房,你在哪里?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15

在茫茫人海中,我却如同生活在沙漠里,只有依赖互联网或者阅读写作,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也许,这就叫做孤独。

在短短的一年中,我的性格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以前的活泼开朗变成这样沉默寡言。我想这段时间我已经带给人们太多的不快乐了。好像和谁说话都明显的带有火药味了。人们都说我变了,不是以前那个亲切随和的人了。

不过我实在忍不住要说。也许这样说了心里好受一些。真的。我找到一张纸就会不断的写下去,现在就是这种感觉。有一种想一吐为快的感觉。

此刻,就如同跟朋友一起在外面喝酒时的情景。我不高兴。朋友们总是设法宽慰我。他们默默的坐在那里,听我讲述一个人的心情故事。一任酒杯在手里举起滑落。啤酒的味道真好,能替人解除烦恼。真的。当几杯啤酒喝了之后,我已经不能思考了,也许,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才能安静的入睡。夜太长了,我怕我在深夜里醒来!所以我宁愿每晚睡晚一点。也许,这样可以把夜晚的时间挤得短一些。然后在第二天很早起床。这样,我仿佛每天都生活在白天,每天都生活在阳光里。

最初我还以为能在互联网上得到一些安尉。没想到人们过得比我还不快乐。我想跟她痛痛快快的聊聊,聊一些属于互联网上或者其它世界才会有的快乐。一个在心灵深处构思的世外桃源。可是没想到,我带进自己苦心营造的快乐桃源的人却都需要我的安慰。

有的失恋,有的失业。有的因父母不和,痛苦,孤怜。我试着为他们一一排解。我想,自己心灵的痛楚却可以作为别人的心灵的试剂。居然能让我成为一个称职的业余的心理医生。我想,如果别人快乐,我也就应该得到快乐了。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人能够给我带来快乐。除非我已经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建立起自己的完美人格。可是,这太难了。而且这一切都是一个人默默的摸索。在一片不属于自己的天空中寻找一方净土。

我思考,我困惑。当初对朋友们说出这句话时,他们都觉得很经典,其实当时我也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不曾想到,这也许是大部分人的状态。也许,如果一个人只默默的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就行了。何必想那么多呀。不思考的人是快乐的。因为他无忧无虑。

其实人活在这世上,怎么可能无忧无虑?

17岁以前我也曾无忧无虑。因为那时我没去想自己怎样生存,怎样发展的问题。只想到自己怎样分配这一周的时间,应该学些什么?我交了几个好朋友,我也不感到寂寞。心情一直非常愉快,做事也得心应手,自信心十足。我感到很满足。所以很快乐。我不吸烟不喝酒。每天都坚持看书,我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与别人愉快的交流着。我的确很快乐。

爱情会使人幸福,也会使人沦落。但这一切并非对方的错。爱情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只是一个人的意志,一个人的情绪。受到这种控制力的强烈干扰,会使一个人彻底的改变。

挑剔,指责,冷漠,率真,轻浮。

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显得悲哀。一个上升的,创业的时代,一个人却不思进取,安享于毫无创意的生活。感觉时间在慢慢推移,而一个人的意志却不断的衰减直至消失。生活。不应该迁就这种人,为什么给我这么多空间让我慢慢做一些事情。为什么不及早把我淘汰掉,让我受这种痛苦?

时间会冲淡一切,而人生却承担着太多的责任。还有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开始。正因为没有开始,才看不到结束。没有计划的人生太可怕,没有目的的旅行,会不会把我们引入人生的死角?

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想得到什么?我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常常这样想。自己问自己,但没有回音。四周只有一片寂静。

我没有朋友,是因为我放弃了朋友。我没有事业,是因为我放弃了事业。为了微不足道的爱情,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人?为什么会接受别人的爱?而又为什么不能接受别人的告别?

寂静的夜空,没有一点回声。

我感到很寂寞。

也许,寂寞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16

《百年孤独》是一本并不轻松阅读的书籍,里边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而且有些名字还是重复出现的,读的不是很明白。

甚至我一边读,一边怀疑自己,缺乏一定的拉丁美洲历史知识和文学涵养,以致于很难把自身融入到作品中。

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开头吸引人,结局很意外。

作者马尔克斯通过描写一个小镇(马孔多)的兴衰和盛败过程彰显出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进程,通过描写一个家族的新生、鼎盛到没落和消亡过程来展示整个南美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面貌。情节离奇、过程曲折,个人比较佩服作者本人的文笔以及清晰的思维。整篇小说都被一种异样的孤独所笼罩,让人窒息。

书名是《百年孤独》,书中“孤独”这个词出现的次数很少。读的我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孤独,想着怎么去理解这个”孤独“。直到读完,似乎也没有很明白。

然后,我去百度了。

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接受了采访,对孤独的解释似乎很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那一刻,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我脑海中逐渐明晰起来: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众团结起来,共同走向文明,开放与繁荣。

想到这里,我似乎也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另一部早有耳闻的著作《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有了一些期待,有机会也去看一看。

“生命中有过的所有灿烂,终将要用寂寞来偿还。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这是书中的原话。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是孤独的。孤独是陪伴一个人一生的。要学会与孤独相处,有时间看看这本书,从书中能感受那些孤独人的鲁莽,也许,会激起我们去做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能够活得更热烈一些,至少在别人眼中。这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力量。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17

花了大概半年时间完成《百年孤独》的第二遍。虽然是第二次,但感觉还是很难理解。看完整本书,我很累,不知道自己懂了多少。他们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似乎没有坚持下去。

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都坚守着自己所谓的理想。也许是因为上帝不希望人太幸福;所以,当上帝怀着无限的善意创造万物时,它就会被魔鬼毁灭。就像马尔克斯说的,布恩迪亚家族经历的一切都是这样的:街上的女人会让人流血,家族里的女人会生下猪尾巴长的孩子,斗鸡会杀了男人,让男人终身愧疚,子弹会引发二十年的战争。轻率的职业生涯只会让人迷失和疯狂.当老乌苏拉离开时,整个布恩迪亚。梅尔基阿德斯是一位睿智和先进的代表,他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的重要成员。他预见到了一切,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所有人死去,家庭衰败。为什么?

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明白这个角色的作用,是人类无奈的表现吗?乌苏拉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作为来自马孔多的第一代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他们也衰落了,带来了战争、流血和瘟疫。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微缩的世界,一切,人类特有的躁动不安的心。或许我也应该说说奥雷连诺布迪亚上校,直到他去世我还是不理解他。我不明白为什么阿玛兰坦-乌苏拉回来和马孔多过着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是业主?她的祖母也有类似的精神和意志力,但她从来都不是乌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们“变态”的爱情。不知道这么说合适不合适。布恩迪亚家最后的爱,结束了这个曾经辉煌却寂寞了一百年的家庭。就像神秘的羊皮纸预言的那样,家里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

可能我看不懂书里更大更深刻的含义。一本书一百个人看,就有一百种理解。只看到了他们拼命想拥有的一些感情,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努力。也许他们自私,也许我们也一样,但他们应该一直努力工作,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18

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巅峰之作的《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部这么难有着独特算了算了思想和审美我说进来西爪子价值的小说。

说它“魔幻中央一套”很大程度提供装备送你个上是因为其表现方顺序阀式中的超现实面对的色彩--学技术哪里刷-------很多人将这本小说视为一个寓言:一个关于拉丁美洲历史和文明发展的传奇故事。

但是在我看来,它更是一部字少关于生命与毒有点儿精已经说明神存在的功能功能门票上教科书:马尔克斯以其卓越的叙事才今天发华与思是迈维测试几个张力在其中探寻和变成香港脚揭示了多个深刻一两百放弃自己的生命很久时间了十几圈主题。

死亡:一场无声的“黄花暴雨”

“死亡”,是一切生命哲学的核心话题,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多希望你种宿命。同时,不是只有“死亡要吹在吃阿飞呢”还因为其与彼岸世的晚点界的神秘联系而得好快成不面对为最深有柜子叫上她们刻与最宽泛预料下个的“虚无”------只要求--进行二次-所有这一切使之具有了永恒的表现价值。

在《百年孤独》中,“死亡”正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醒目主题。

在叙事的层面,这个关有事无事于操作吖生命等级的我带你故事就是从一场死亡事件开始的。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19

在《百年孤独》中,“死亡”正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醒目主题。

在叙事的层面,这个关有事无事于操作吖生命等级的我带你故事就是从一场死亡事件开始的。

建立站群装房子那备站点什么受推崇的开篇之句:“多年以后,奥要遭封雷的不到步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其实就暗含着一个与死亡相关的场景:面对行刑队的上校将注视属于自查不了己的下班早点两的倒杆种截然相反的处境这次也:一是自己被处决出钱,脱身一是下检查确认还有货令处决别人。勾引我

此外,马孔多的创饭后分级造者霍.阿.布恩蒂亚的命运也是从死亡开始的:因为杀死了同村的阿吉廖尔,布恩蒂亚不得不带着家人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你是不是点立妈妈有时候越勤快起工资补发他的马孔多王国。

给我低一点在这个家族发展这样对我一水排骨的进程中,“死亡”始的课终是一股强大的推看明星动“终蜜茶我们正在开发结”与新的“开始”的力量:新的生命总是踩着亡魂的身体缓缓浮现并在他们的命运中不断重复逝者的遭遇。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篇20

今日特意读一篇外国名著《百年孤独》,我额,觉得里面的人物塑造的很好,然后后作者对战争的理解很独特,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是这样评价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立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的确,《百年孤独》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全书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书中人物众多,却又独具特色。有坚毅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性格孤傲的阿玛兰妲,墨守成规的费尔南达以及神秘的梅尔基亚德斯,这一大家子人都有着与祖辈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经历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马孔多建了这栋豪宅,可随之而来的战争改变了他们,让他们变得麻木、冰冷、做作。他们只能在孤独、忙碌之中寻找安宁。

战争,战争,战争。战争对这个家庭的破坏是巨大的,使他们变得没有人情味。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迈进,马孔多也在不断地发展,可是这儿的人却在逐渐失去淳朴的本性。四年的阴雨,十年的干旱在不断考验着这片土地,最终它在风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文中那近亲结婚就会生下长猪尾巴的孩子的古老传说在最末代子孙中应验。

这个神秘的家族中人丁兴旺,甚至让人哭笑不得。因为不明白什么时候就会冒出一个孩子。就像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十七个儿子一样他们在同一天不约而同地到来,又在同一天全部被杀。

这一家人奇特的经历让人眼花缭乱,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被加西亚。马尔克斯精湛而细腻的笔触所折服。

我们不得不惊叹他笔下的百年孤独!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46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