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总结网 > 热点资讯 >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大全

| 艺洁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那么为了方便大家,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大全,欢迎阅读!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大全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春节习俗传说

除夕夜: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说起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早的.门神是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上,后来就画个门神人像张贴在门上。传说中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由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进屋里危害。唐代以后,又有人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为门神的。贴春联,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再后来就改写在纸上。因为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所以后来人写对联大都用红纸。

正月初一:拜年。初一这一天首先要早早的起来放鞭炮,这叫做开门大吉,先放爆竹。爆竹响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然后就是重头戏拜年。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带着礼物到岳父家,进门先向列祖列宗跪拜,然后向长辈们依次跪拜。二是礼节性的拜访。主要是拜访同事和朋友。三是感谢性拜访。主要是对一年来欠人家情的,借年关买些礼物,以拜年的名义,表示感谢。四是串门式拜访。主要是对左邻右舍的街坊邻居,平时没有多少来往,但也比较合得来,借春节之际,到院里拱手抱拳说一声: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一类的吉祥话,以达到相互沟通,增进友谊之目的。

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二祭财神是北方的一个风俗,这天无论是商家,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关于财神爷是谁从古至今有几种说法,一说是赵公明。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实名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二说是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会不偏不倚,后人封为财神。三说是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四说是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他非常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故奉关羽为财神。特别是经商的供奉关羽者居多,他们认为他对他经商有保护作用。

正月初三:小年朝。即天庆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说有天书下降人间,宋真宗下诏,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四:喜迎财神。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品,并鸣锣击鼓焚香祭拜,虔诚恭迎财神爷。凡接财神须供羊头和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图的是鱼与余有谐音,图个吉利。

正月初五:开市。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次日后皆可破。妇女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破五习俗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另外还有正月初六是送穷日;正月初七是人节;正月初八是众星下界之日等等。总而言之春节所有日子里的祭奠过法,都是向往新的一年里有一个事事顺心,财源茂盛,五谷丰登。人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春节期间禁忌吃的食物

第一样:梅菜不能上桌

鲜香美味的梅菜扣肉应该是很多人的最爱,而且在大部分的酒席里也常能见到这道菜,看起来虽肥腻,但入口即化,丝毫不腻人,肉和梅菜结合的恰到好处,经常是一上桌就迅速空盘。

不过,如此可口的梅菜扣肉却不适合端上年夜饭的餐桌,因为“梅”通“霉”和“没”,“梅菜”也被谐音为“没财”,这是很不吉利寓意。尤其是家中有做生意的人,会十分忌讳在年夜饭上见到用梅菜做出的菜肴,梅菜扣肉也不例外,比较讲究的家庭,整个正月里都不会用梅菜做菜上桌。

第二样:梨子不能上桌

香甜多汁的梨子是冬季里最值得多食用得时令水果,吃起来滋润又营养。但平时怎么吃梨都可以,年夜饭上最好不要将梨摆上桌,不管是作为饭前饭后的水果,还是和银耳、莲子等其他滋补食材炖成清甜滋润的梨汤让大家饮用解腻,都是不合时宜的。

梨与“离”同音,有分离的含义,故而在老一辈人眼中是非常忌讳的,逢年过节梨都是不能出现的,而且除夕这天本是全家团圆的大喜日子,将梨分着吃,意味着一家人会分开、分离,还代表着家庭不和睦,所以春节这前后尽量就不要往家中买梨吃了。像苹果、橙子、桂圆这些有美好寓意的摆上桌,家中的老人也会高兴,而且也能炖成解腻开胃的水果汤饮用。

第三样:南瓜制作的菜肴不能上桌

金灿灿的南瓜记得在年夜饭期间也不要端上桌,南瓜金黄的色泽看起来很喜庆吉祥,吃起来也香甜软糯,但南瓜中的“南”谐音为“难”,有艰难、苦难、难过的含义。在古代一般只有葬礼的餐桌上才会用南瓜来烹饪菜肴,以表达对离世亲人的不舍和难过之情。所以,年夜饭的菜肴尽量不要用南瓜来制作。

第四样:带有苦字的食物不能上桌

营养价值很高的苦瓜、苦菊等一些苦味蔬菜,凭借着自身独特的魅力也获得了许多人的喜爱,有些朋友就想炒菜、炖汤或是凉拌了端上餐桌。但这些食物虽有营养,摆在那些大鱼大肉旁边,吃起来也能解腻,但因名字里带有“苦”字,会有苦难、苦痛的寓意,在这辞旧迎新的好日子里,会显得很不吉利。

特别是家中有老人的,他们老一辈的都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过年本是喜庆甜蜜的日子,再去吃带有苦味的,还有“苦”字的食物,是很不合适的,即使平日里再喜欢,春节这段期间还是不吃为好,多做一些香甜可口的菜肴,越吃越开心,新年也能迎来好福气,一直过好日子。

第五样:不完整的鱼及鱿鱼不能上桌

俗话说“无鱼不成席”,鱼同“余”,有着年年有余的好寓意,所以逢年过节以及平日里的各种宴席上都少不要一道关于鱼的菜肴。但鱼在过年时是很有讲究的,必须是一条完整的鱼,这样寓意才够好、够完美。如果将其切段或片成片,做成红烧鱼块、水煮鱼片等,就象征着“缺失”,就丧失了原本富足有余的好寓意,年夜饭如果要做鱼,最好做出完整的糖醋鱼、红烧鱼或是清蒸鱼端上桌。

另外,鱿鱼也不能端上年夜饭的餐桌,鱿鱼在烹饪后会慢慢的卷起来,人们觉得很像卷铺盖,于是多用“炒鱿鱼”来比作丢掉工作,卷铺盖走人的意思。如果将鱿鱼做的菜端上桌,则多少会显得不吉利,影响大家的事业、工作,避免尴尬还是尽量不要买鱿鱼做年夜饭菜肴了。

——老井说——

类似的年夜饭忌讳还有不少,不过各地区的风俗讲究不同,比如豆腐的争议就比较大,有的地方很忌讳年夜饭上有豆腐制作的菜肴,因为觉得豆腐是办“白事”才吃的,而有的地方非常乐意年夜饭做豆腐吃,觉得豆腐谐音为“多福”,吃了后来年福来运转。还有像莲藕,有的地方认为莲藕孔太多,会“漏财”,而对于爱吃莲藕的湖北人来说,餐桌上是少不了莲藕的。

春节吃什么风俗食物

一:包饺子

包饺子应该是各位朋友们除夕年夜饭最重要的记忆了,饺子也是我国人民非常喜爱的食物。从白菜猪肉、芹菜猪肉,再到番茄鸡蛋、韭菜鸡蛋,饺子的口味丰富多样,包法也层出不穷。在除夕这天,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抱着饺子看着春晚,是多么温暖愉快的场面啊!

二:包汤圆

由于我国南北地区的饮食习惯差异,北方人喜欢在除夕吃饺子,而南方的朋友大多喜欢吃汤圆。从传统的的芝麻馅儿、花生馅儿,再到近几年新出的水果馅儿、鲜花馅儿,多种多样,非常丰富。过年的时候吃上一口甜甜的汤圆,一整年都会非常甜蜜。

三:渍酸菜

古时候在冬天,新鲜的蔬菜难以保存,古代人们就把蔬菜做成酸菜,这样不仅能延长蔬菜的保存期间,还能够增添不同风味。酸菜也可以做成很多美食:酸菜排骨、酸菜猪脚…….这都是年夜饭必备硬菜,甚至还可以包酸菜馅儿饺子,也是非常的美味。

四:熏腊肉

古代的时候蔬菜难保存,肉也很难保存,所以勤劳智慧的古代人们还发明了熏腊肉。烟熏后的腊肉有一份来自柴火的清香,肉质也有所不同,做成的菜肴也独具特色,长期以来腊肉都受到国人的喜爱。像是炒腊肉、腊肉煲等菜肴,也经常出现在中国人年夜饭的餐桌上。

五:酿白酒

古代劳动人民辛苦一年,就准备在过年这一天的年夜饭上好好喝一顿,放松心情。所以早在冬季之前,就采用纯粮食酿造美味的白酒,准备配上美味的年夜饭一同等待着新年的到来,在寒冷的新年,喝上一杯白酒暖暖身体,既可以放松,还可以暖身。

随着我国酿酒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想喝白酒可以随时随地就能购买到各种白酒,上到几万,下到几十,都有非常不错的白酒等待着消费者们的购买。在这里小编特地向大家推荐一款口味独特、价格实惠的优质酱香白酒,兼顾品质价格,性价比较高,非常推荐各位年夜饭购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438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