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该书讲述了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七年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问你的十五岁你在干吗?常人的十五岁本该是在学校念书的年纪,习近平同志却主动选择从繁荣的北京去到陕北农村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这一去就是七年,这不仅需要非常高的思想觉悟更需要一定的勇气。当年那个坚决要插队落户的青年已经成长为党的核心领导!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农村过“四关”。跳蚤关、劳动关、饮食关、思想关。先说说跳蚤关,跳蚤咬得大家身上都是奇痒无比的大红包,一抓破就会流血,由于也不知道肿包形成的原因,他们当时也不知道如何对付,随后也听说了不少有用的或无用的应对办法,比如,“不让猪、狗等牲口回窑”“喝本地黄土煮过的水”,等等,但效果不彰。习近平同志身体虽然好一些,但反应仍然很大。他身上的包又红又大,再加上挠破的血和感染脓渗出,看上去很吓人。最终解决是搬到了大队为知青修造的新窑洞后,周围猪、狗等牲畜较少出现,经过这关的苦其心智,这些知青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至于饮食关,对于吃的东西,他们也很不习惯。吃惯了北京的伙食突然子要他们吃陕北的馍馍,尽管这在当时已经是最好最有营养的食物了。后来他们自己开灶,伙食就更差了。每天吃的都是野菜团子、黑米糊糊,那时候吃一口酸菜已经是人间美味。
劳动关就更考验人,大队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是十分,而知青们一开始一天只能拿五六分,用陕北话说,“连一个婆姨也不如”。
其实这些都还是皮肉上的困难。对于他们知青而言,“思想关”才是最难过的一关。很多知青来之前,对于革命圣地延安是怀揣着一种未知的崇敬。可一看到眼前光秃秃的黄土地,有些知青甚至怀疑是走错了路。最初的几个月,由于没有长期的观念,干活也很随意,老百姓对知青们的印象并不是太好。不到两年,周围家庭成分好的知青陆续通过招工、参军的途径走了一大半。相比之下,像习近平这样的所谓“黑帮子弟”,走出黄土高原的可能性在当时看来真的十分渺茫。
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不仅磨炼了习近平吃苦耐劳的品质,还锻炼了他不惧任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得到也有失去,有欢喜也有泪水,有坚定也有迷茫。我们在这个历练过程中,要受挫而不短志,要坚持艰苦奋斗,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向习近平同志学习,学习他爱读书爱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中收获,在学习中成长。几乎所有回忆习近平知青生活的人都提到:他真的是爱看书。别人都睡觉了,他窑洞里的煤油灯还亮着;知青们去老乡家蹭饭,习近平却捧着书说:你们去吧,有什么吃的给我带一口回来就行;每次从外面回来,他的炕上都会多几本书。
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艰苦磨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于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他用真实的经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那时候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经如涨潮般把无数城市青年推向农村,不管是早下放还是晚下放,知青,似乎就是创始者、拓荒者的别称,无论吃穿住行,都是十分艰苦,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每月十多元工资,控制伙食标准,100个知青一天只能吃到四两油,过大节才能吃到肉和鱼,平日野菜重复着吃。现今我们的生活条件与过去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在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我们要比过去的知青更加努力学习、更加踏实工作、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我们新时代青年要做一块砖,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往哪里搬,在平凡的岗位中干出不平凡的事!
《开学第一课》心得与体会2023
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0篇
2023最新《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央视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5篇
2023央视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3篇
关于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2篇
最新《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3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20篇
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3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及感悟15篇
《开学第一课》优秀观后感12篇
关于2023年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